和密友計劃著在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帶上小桌子、毯子等相關物品,還有最喜歡的書,駕車去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或聊天,或看書。
終于在一個周末成行了,但天空中飄著細雨,在野外讀書是不成了,郊游還是可以的,于是我們直奔城郊的夷水侗鄉林博園。
將車停放在林博園入口的院壩處,我們背上行囊徒步進入園區。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巒云霧繚繞,山巔若隱若現。近處的鼓樓屹然聳立著,煙雨朦朧中增添了幾分神秘感。河水不深,泛著青綠,岸邊柳條低垂,一座侗族特色的橋梁橫跨河面,想那一定是侗寨花橋吧。
我們沿著河邊左岸的一條小道前行,進入到林中,兩旁的藤蔓恣意生長,在路中央上方搭成了天然的涼棚。透過樹葉的縫隙望向河邊,水面清澈、寧靜,如一面鏡子,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遠處的亭橋隱約可見。山,水,橋,集合在一處,一副水墨畫渾然天成,畫面的主色調是綠色,彰顯出勃勃生機。
走完林蔭小道,眼前呈現出一排排房子,青磚、藍瓦、紅柱、翅檐、木質門窗,這里是園區的核心區域。房子四周用圍墻圍著,一樹紅葉從圍墻內伸出枝葉來,從我站立的角度望去,白墻、灰瓦、綠樹、紅葉,色彩搭配得竟然是這么和諧,層次感很強。
繼續前行,經過一段石徑小路,就來到了園區游客接待中心 ,聽見了河水的喧鬧聲,原來河道在這兒被石墩阻隔形成了一定的落差,白色的浪花歡快地奔騰著,呼嘯而下,發出了轟隆隆的響聲,而石墩上方的水面依然寧靜,這一動一靜反差是那么強烈。
站在河邊,我陷入了沉思。水的本性是至善至柔的,它滋養萬物,卻從不爭功,低調謙遜,永遠處于低洼之處不彰顯自己。可一旦它蓄積了足夠的力量,其勢銳不可擋,可以摧毀一切,此乃“柔弱勝剛強”之理。老子將水的特性作為《道德經》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有道理的,水之特性接近于“道”之特性。做人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也就接近于“道”了,而“柔弱勝剛強”之理也應成為我們處世的智慧。
密友拉著我的手指向遠方,我才回過神來,原來不遠處有一漁翁在垂釣,她想讓我以漁翁為背景替她拍照。鏡頭中,密友著紅妝,在周圍一片綠色的陪襯下顯得格外耀眼。
繼續沿河床前行,沿途垂釣的人不少呢?也難怪,雨后的天氣沉悶,魚兒想要露出水面透氣,正是垂釣的好時候。沿河而下,河道還有兩處被石墩阻隔,形成的落差更大,氣勢比先前看到的還要壯觀。
在園區沿河邊走了一圈,發現這河上建了五座橋梁,自上而下依次是花橋、亭橋、拱橋、索橋、涼橋,各有特色,而在每座橋上看到的沿河風光也各有不同。
在這不長的河段上,水之靜柔,水之喧囂,完美演繹,讓我們領略到了水之魅力,領悟到了做人的處事智慧。而微雨中的綠色世界讓我們領略了春之魅力,感受到了生命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