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28年前的書《政治學》中寫到: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么 不值得我們關注,要么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于個體而存 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 ,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么是獸類,要么是上帝。
社會性動物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社會性動物”意味著什么呢?社會影響,即你眼中的別人,別人 眼中的你,至于只要活出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上文中亞里士 多德已經給予了評價,我也認為雞湯只要嘗到味道就行了,畢竟不 是主食。
社會性影響的作用
作者認為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就在于“社會影響”。所有人都是在與 他人的互動中度過絕大部分光陰的:被人影響著,也影響著他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人人都是業余的社會心理學家。
為什么費勁研究顯而易見的道理
1.人們經常高估自己,出現事后聰明偏差。比如:“我早知道!我 就說是這樣!”。
2.一些看上去顯而易見的結果,經過仔細考察后被證實是錯誤或不 完全正確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心靈雞湯。
不同于業余心理學家的等待事情發生,專業心理學家可以讓事情發 生——進行實驗,使結論更加可靠。
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
有時候社會情境產生的影響具有巨大的壓力,迫使人們做出近乎“ 變態”的行為,或者超出人們認知象限的舉動。比如各種炒作,某 些app故意留下的漏洞等。
從眾行為概述
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我們總是有某些時候處于個人價值取向和社 會要求遵從的價值取向之間緊張沖突的狀態中。當人們選擇跟隨其 他多數人行動時,從眾行為也就產生了。比如:街道上一兩個人分 別由于個人原因開始奔跑,不一會兒第三個人也加入了奔跑,隨后 幾分鐘,街道上幾乎所有人都跑起來了,并且有人開始叫喊著“堤壩”、“堤壩決口了”……,又比如:密西西里河泡沫。
從眾的好壞難以界定
社會對從眾和不從眾的看法總是不一致的。有時不從眾是令人討厭 的。人們最喜歡認同自己的人,最討厭對自己不屑一顧的人。所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應運而生。
增強和減弱從眾的因素
作者認為,增強和減弱從眾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1、一致性
多數人的意見是否一致。只要有一個不同的聲音出現,被試從眾的 壓力就會驟減,遵從錯誤判斷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比如:皇帝 的新衣。
2、表態
3、責任
當需要為決定負責時,人們更不容易從眾。當不需要負責時,大多 數人會順從他人。
個體與文化
與高自尊的人相比,低自尊的個體更易屈從群體壓力。如果個體感 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擔當前的任務,從眾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會更易導致從眾的群體特征:
1.群體由專家組成;
2.成員們對個體來說是重要的;
3.成員在某方面與個體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