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三心二意
我不是說單純放下你的手機、平板電腦、車鑰匙,或者隨便什么握在手里的東西。我的意思是,全身心投入交談。不要想著你之前和老板的爭吵,不要想著你晚飯吃什么。如果你想退出交談,就退出交談。但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
2 不要好為人師
如果你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又不想給他人任何機會回應、辯駁,那寫博客去吧你。我的談話節目里不允許有「專家說教」,因為真的很無聊。
如果對方是個保守派,那一定討厭奧巴馬、食品券和墮胎。如果對方是個自由派,那一定會討厭大銀行、石油公司和迪克·切尼。完全可以預測的。
你肯定不希望那樣。你需要的是,在進行每一次交流時,都能讓自己學習到一些新知。
著名的治療師斯科特·派克說過,真正的傾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有時候,這意味著把你的個人觀點放在一邊。他說,說話的人感受到這種接納,會變得越來越放得開,因而越來越有可能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呈現給傾聽者。
再強調一遍,每次交流都要讓自己能學到一些新知。
比爾·奈伊說:「每一個你見到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東西?!?我來復述一下: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
3 使用開放式問題
關于這一點,請參考記者采訪的提問方式。以「誰」、「什么」、「何時」、「何地」、 「為什么」或「如何」開始提問。如果你詢問一個復雜的,問題將會得到一個簡單的回答。如果我問你:「你當時恐懼嗎?」 你會回應那句話中最有力的詞,即「恐懼」,而答案將是 「是的」或者「不是」。 「你當時氣憤嗎?」 「是的,我當時氣得很?!?/p>
你必須讓對方去描述,對方才是了解情境的人。試著這樣問對方: 「那是什么樣子?」 「你感覺怎么樣?」 因為這樣一來,對方可能需要停下來想一想,而你會得到更有意思的回答。
4 順其自然
也就是說,想法會自然流入你的頭腦,而你需要將它們表達出來。
我們常聽到采訪中嘉賓說了幾分鐘, 然后主持人回過來問問題, 這問題好像不知道從何而來或者已經被回答過了。這說明主持人可能兩分鐘前就沒在聽,因為他想到了這個非常機智的問題,于是就心心念念想著問這個問題。
我們同樣也會這么干。當我們和某人坐在一起交談時,我們會突然想起那次和休·杰克曼在咖啡店的偶遇。然后我們就不再聽了。
故事和想法總會不斷向你涌來,但即便無法阻止,也不要讓它們過多地在頭腦中逗留。
5 如果你不知道,就說你不知道
廣播節目里的人,尤其在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中,非常明白他們的談話會被播放出去。所以他們對自己聲稱專業的地方以及言之鑿鑿的東西會更加小心。
要學著這樣做。謹言慎行。談話應該是負責任的行為。
6 不要把自己的經歷和他人比較
如果對方談論失去了家人,不要就勢開始說你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對方在說工作上的困擾,不要告訴他們你多么討厭你的工作。這不一樣的,永遠不可能一樣。任何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在談論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證明你多么能干,或者你經受了多少痛苦。有人曾問史蒂芬·霍金他的智商是多少,他回答道: 「我不知道。拿智商吹牛的人都是屌絲。」
交談不是用來推銷自己的。
7 盡量別重復自己的話
這很咄咄逼人,也很無聊。但我們很容易這樣做。尤其是在工作交談中,或者和孩子的交談中。
我們想聲明一個觀點,于是換著方式不停地說。別這樣。
8 少說廢話
說白了,沒人在乎那些年份,名字,日期等等這些你努力試圖在腦中回想的種種細節。別人不在乎。他們關注的是你。對方關心你是什么樣的人,和你有什么共同點。
所以忘掉細節吧。別管它們。
9 認真傾聽
這不是最后一條,但是最重要的一條。
有數不清的名人們說過傾聽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可以提升的第一重要技能。佛曰——我轉述一下, 「如果你嘴不停,你就學不到東西?!?卡爾文·柯立芝曾說: 「從沒有人是因為聽太多而被開除的?!?/p>
為什么我們不愿傾聽彼此?
首先,我們更喜歡說。我在說話時,一切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不用去聽任何我不感興趣的東西。我是焦點。我可以強化自己的認同感。
但還有一個原因:我們會受到干擾。人平均每分鐘說大約 225 個單詞,但我們每分鐘可以聽將近 500 個單詞。所以我們的腦子被這另外 275 個單詞占據了。
我知道這很耗費精力去真正注意聽別人講。但如果你不這么做,你們就不是在交談。你們只不過是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彼此嚷嚷毫不相關的話。
你們必須相互傾聽。史蒂芬·柯維對此有精彩的論述。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為了理解而傾聽。我們為了回應而聽?!?/p>
10 簡明扼要
「好的交談就像恰到好處的迷你短裙:足夠短,能夠吸引人,又足夠長,能夠包納(蓋?。┲黧w ——出自我老妹」
所有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對他人要有興趣。
(點個關注或喜歡,每天更新,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