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負如來不負卿? ? ?
姚敏的《不負如來不負卿》,我僅僅用了一兩天的時間在手機上看完了,而此時,我還在翻閱這本書,原因出于提筆忘字,“卿”字如何寫?“卿”字如何意?
現(xiàn)實生活中,不辜負別人似乎很容易,而往往不辜負自己,真的很難,清朝,美麗的藏地上多了一位多情的出家人,他的名字叫倉央嘉措。
此時我的耳機里放的是解憂邵帥的《寫給黃淮》,歌詞寫到:“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
不禁讓我有些黯然神傷,依然是十八九歲最美的芳華,卻都有著一份愛情的傷痕和痛楚以及對愛情的不舍與無奈,歷史沒有給愛情留下位置,初始倉央嘉措只知道他是一位多才亦多情的詩人,從未想到他的人生也是如此的讓人感傷,他的那份不可抵達的執(zhí)念令人產(chǎn)生同情、悲憫之感。
不禁想他可能也是一個在深夜失聲痛哭過無數(shù)次的人吧!而話說回來,作為六世達賴喇嘛的他,作為擺渡眾人的他,又怎需要我們這些俗塵之人的同情和悲憫呢!
因為從小接觸的是紅教,他不免更依賴于紅塵,因為紅教是不反對僧人娶妻生子的,所以他留戀紅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況他與那個喜歡的美麗姑娘是在十幾歲邂逅的,年少的愛更讓人流連忘返,也更讓人難以割舍,不能想象之后入了黃教的他,無疑像一個自由自在的孩子,在成年后被狠心的人剁去了雙手雙腳。
而論紅塵,紅塵是什么呢?愛情嗎?名與利嗎?世俗嗎?其實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了,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和我嘛!所謂紅塵不就是我們的欲望和牽掛建起的房子嘛!
書中寫到:“我們沒有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無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釋迦牟尼出家前不也是因為經(jīng)歷了痛苦的紅塵嗎?
沒有體驗過前世紅塵中的大悲大痛,哪來后世的大徹大悟,又怎會有剃度出家的苦行僧呢?我們不必歧視紅塵,我們身為這紅塵中的一粒,依靠著紅塵的施舍而苦苦生存,沒有紅塵的磨礪,我們?nèi)绾物w升成為更好的靈魂呢?
愛情是什么?愛情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愛情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而屬于倉央嘉措的愛情是: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喜不悲。
的確如此,你可以不愛我,但你不能阻止我愛你,愛或不愛你這件事,這與你無關(guān),這又何嘗不是偉大的愛情呢?倉央嘉措不媚世俗塵,他只是大膽追求著自己的本真和內(nèi)心最渴求的那份愛,他喜歡美麗的心上人達瓦卓瑪,這并沒有錯!
他在世人眼中是一個不守規(guī)矩的小和尚,但他卻最懂得百姓疾苦,他是三世達賴喇嘛里最通人情的,他懂得如何真正度化眾生的靈魂,佛法的意義從來不是懲戒,而是引導(dǎo)。
只是最終,他依舊沒能和心愛的姑娘相守一生,他成為了政權(quán)的犧牲品,但同時他也成為了眾生心中真正的活佛,他把世人成功擺渡到了對岸,可他最終卻失去那份自己最想追求的愛情,最終他沒有抵達愛情的彼岸,但我相信他沒有辜負如來,也沒有辜負他心愛的“卿”,只是他辜負了倉央嘉措。
不悟,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如果真的有輪回,我希望這位癡情的詩人能再次遇到他的心頭愛人達娃卓瑪,并與她雙宿雙棲。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