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享受呼吸-《六祖壇經》第七品機緣品之讀后感170924
第七品機緣品記錄了六祖的多位弟子得法、開悟的故事,總體是圍繞著禪宗明心見性的的根本宗義,借用具體故事闡述了心的體、相、用的妙趣。
——諸法妙理、非關文字
佛說:我法妙難思。佛法在于心悟,不在通常的思維、思量和分析中;但佛法需借用有形有相的文字語言的描述讓人明了其義,而其本身卻無形無相,只在自心自性中。以有形述說無形,難免會落于對文字的解釋和對名相的執著而忘記了佛法的根本。對于佛法的理解需超越文字,從心而悟。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不對境生心,不因相起念,即無住而生其心,是為心之體;因自性清凈、不執著空而應用自在,隨緣應化,起念不住念,即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是為心之用;法由心生、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相由心生、心含萬相,即相離相,是為清凈真心。故即心即佛。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佛之知見即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內外不迷。此知見人人皆有,需自開自悟,自修自見,借外援而不能依仗外緣,需向內求,觀照自性,止惡行善;依止佛法真心修行,是真正的義理通達;否則,就會落入佛法的文字相、言說相,不能真正的明心見性。
在智常法師的開悟中,六祖提到的小乘、中乘、大乘和最上乘的修法中,也提倡了修法需要證道,提到了知道、行道、悟道的關系,知道是基礎、行道有助于悟道,悟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行道。不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就不會真正了悟佛法的精髓,無法真正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法不通達即成死法,我執之外又添法執,為法所困,苦上加苦,達不成佛法教人解脫苦海的目的。
——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了悟自性,即見三身(清凈法身、圓滿保身、功德化身);悟后起用,即明四智(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即轉八識成四智、會四智成三身。做到這些的基礎仍是明心見性。
我佛慈悲啊!末那識的我執與生俱來,實難破除,因此佛陀沒有讓我們執著地去破我執,而是讓我執通過無限的放大,通過對眾生升起平等心、慈悲心來轉化;平等性智起,第六識的分別心即同時轉化(相互作用)為無分別、無妄想、無執著,即升起妙觀察智;進而前五識轉化為成所作智,舍識用根,心自然清凈、本性自然顯現。此時,即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再次感受到了佛的慈悲!《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即為眾生自開佛之知見提供助緣,使其脫離人生苦海。因應眾生不同根基,佛開八萬四千法門,講法四十九年,兜來轉去,隨順因緣,只為眾生能夠明心見性。而我們累世沿襲的習性難改,仍在人生苦海中掙扎,有負了佛的一片苦心。是否愿意走出這份掙扎,全在自心的選擇——是否愿意從自身的習性開始修行,從認識自己、面對自己開始修行。
——全篇文章在講心的體相用
如如不動之心為體,由心變換出萬事萬物;不著于物、不隨境遷,我們的心才能涵容萬物、涵攝萬法,隨緣應化,應用無礙。而在生活中,我們的認知次序顛倒了,外相變化多端、心境高低起伏,讓我們忘記了這一切的背后不過是我們心的顯現,就現象本身而言是緣起性空的,因而產生了煩惱障;又或,我們執著于現象的性空,刻意壓制了心的隨緣應化,迷失在自己的知見中而產生了所知障。佛的教育是讓我們不立兩邊行中道;而佛法又告訴我們,兩邊是幻象,兩邊不存、中道何在?所以佛說他講法四十九年,一個法都沒有講。他沒有講一個定法、沒有講一個常法,只是通過無數的現象引導我們要如何確立一個恰當的思維方式, 才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才能讓我們活在世間即得涅槃。
問題是我們是否相信嗎?這些年的經歷讓我知道了,我原來看到的世界只是一個很有限、很狹隘的世界,我見到的是我所知的,我知道的是我所見的,我感受到的依據了我的知見,我的知見和感覺與我的心有關。而我的一些奇妙的體驗也讓我知道了,還有一大片是我無法用知識、經驗、科學和邏輯能夠解釋的非常美的未知,所以我相信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這個自然界蘊涵的一切并不是我們六根所知所見的,它的本質也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意識范疇所能理解的。如果不用意識和思想來理解和思量,從心體悟,從心發現,我們的世界又會怎樣呢?
我愿意用我的未來去嘗試,過一種從心而發的生活,過一種全然不同感受的、讓生命感動的生活。我親愛的的朋友,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