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女兒買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軟磨硬泡要求我讀完。她小小年紀,卻具有較強的理科思維能力,讀書也飛快,我需要讀兩天的書,她只三兩個小時便可讀完且基本掌握。將開學,我笑著回贈給她李柘遠的《不如去闖》:瞧瞧比你更牛的,可別驕傲呀。
我讀完《不如去闖》,合卷不禁感嘆“生子當如李柘遠”,這真是人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這位青年的成長之路,是多少學子所渴望復制的?
1991年出生的李柘遠,幼年之后隨母到廈門,后家庭變故,由母親獨自拉扯長大。15歲那年,看到復旦附中學生被哈佛、耶魯錄取的新聞,暗下決心,決定直接報考耶魯本科,不一般的辛苦后終于換來耶魯的全獎錄取通知書。從耶魯畢業后順利被高盛錄用,兩年后與合伙人一起創業,再一年后又成為哈佛商學院MBA新生。
雖然本身耀眼的學霸光環已足以讓人欣賞贊美,但李柘遠在網絡上廣被人知,卻是由于其撰寫的《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真的燈火通明嗎?》、《哈佛學生回應北大院長:與其糾結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標》等熱文,隨后出版的《不如去闖》,不僅記錄了他自己一路的奮斗足跡,更是誠懇地分享了一系列申請外國名校與巨頭公司的經驗干貨,已經讓不少學子成功借鑒而順利登上大雅之堂。
成功人士的暢銷書很多,有時翻翻就過。最能打動我的,是作者的誠意與智慧。如李柘遠,天資過人,精英熏陶,年紀尚青,還沒學會世故老練,也尚未涉于污濁,分享的心態勝過炫耀,甚至把一些容易被人誤會的心態和行為也一一寫出,以助他人。如此,此書可讀,亦值得薦。
書中,當小小少年立志報考耶魯寫下“Leo,You can do it.”后,馬上果斷地把目標分解成滿足報考條件的分目標,不畏艱苦,一點點去完成、達到。他很明白“通向理想的路幾乎沒有過坦途,而荊棘叢生的旅途往往能加速一個人的成熟”,為此,“就不該怕比別人多吃一點苦”。停掉手機,獨自閉關,全力以赴,甚至在短短十天內就消化掉4000個英語單詞。這是我一個成人都難以具有的規劃力和毅力,如果我是耶魯的教授,面對這樣一個成績全優能力強大又肯苦心志勞筋骨的孩子,怎么會拒絕呢?
到達名校之初,是挫敗的,語言和文化,是需要你主動親近后才會親近你的體系。這位勇敢的新生沒有被困難擊倒,而是獨自爬上東巖山,呼喚“困難和挑戰都放馬過來吧!”接下來的四年,他在學業、社團活動、健身、友情生活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獲。他衷心地感謝耶魯,是耶魯給了他這么多優異熱情的同學,淵博寬厚的教授,挑剔苛刻的論文磨練,現代寬裕的就學環境,豁達光明的人文體驗……他更發自內心地贊美耶魯:判定一個畢業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不是擁有表面的虛榮,而是看有沒有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李柘遠不是一個書呆子。他自高中起就積極地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在大學期間,到過日本、印度,也帶同學到過中國。他還饒有興致地回味耶魯校友的一些瘋狂舉動,深入到本質,給予完全正面的評價。
即使在人才濟濟的耶魯學子中,李柘遠也算是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高盛慧眼,自然要收為其用。而在高盛的兩年,李柘遠工作的主動性顯露無遺,成果也豐,不久便成為了上司最喜歡的投行分析師。難能可貴的是,在他自己業務極其繁忙的時候,還知難而進,攬下棘手的緊急工作,解了他人燃眉之急;在手傷未痊愈之時,不惜放棄休養,主動請纓,為同事分擔任務。我在一外資公司做部門主管時,也曾跟人講過:不是你的任務你也要幫著做,表面上吃虧了,實際上是多學了東西。與其說這是一種忠厚與無私,不如說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
自由是人們所向往的,而擇業擇學的自由,要與相應的能力所匹配。擁有這種自由的李柘遠,在兩年后離開高盛,開始創業,又一年后被哈佛錄取,重新踏上求學之路。到哈佛后,他顯然是興奮的:哈佛同學給我的最大的初印象,是精力充沛,似乎永遠不知疲倦。
在一次訪談中,李柘遠坦言,這么努力,是因為在單親家庭,想早一點長大,替媽媽分擔。我們總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卻常常視而不見“別人家的媽媽”,無論孟子,無論蘇東坡,背后都有一位聰慧嚴格的母親。李母的堅強和眼光,是這位青年才子背后最強大的后盾。以她不逼著兒子上各種培訓班當兒子突發奇想認真去做時都會表示支持的舉動來看,這是一位不一般的母親。
兩所世界頂級名校的培養,將會鍛造出怎樣一個李柘遠?我們拭目以待。而這本書的分享,除了簡介耶魯、哈佛、高盛的風格之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勸勤、指導方法的初心,作者再三強調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實現什么目標,如何去執行,如何去完善,很有參考價值。
“對未來最負責任的做法,是用意志力去打敗那個軟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當下的事一件件做好。”送給女兒,也送給開學季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