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要開一堂鎮級公開課,接到任務的時候,很緊張,想著一定要把這堂課上好。我要充分做好準備,先去網上尋找了許多有關這堂課的教案,厚厚的一疊,我胸有成竹。然而第一次試上的效果的很不好。
教研會議的時候,我把困惑說出來。組里老師說,我并沒有消化這些教案,提煉出自己的需要,信息太多,反而顯得這堂課的雜亂無章。
對啊,我知道的很多了,就自信自己能做好。不加以篩選,忘記自己的真正需要,先摔了個跟頭。
在那次研討后,我又重新把教案進行整理,并請指導老師跟進我的設計,指出我的不足,再進行一次試上。果然,效果提高了一個臺階。
因為組里的老師,提了很多不同的意見,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修改。當然,有些意見,并不是我們贊同的,別急著拒絕,想想為什么他會這么提,說不定可以找出另外的解決方案。也因為指導老師,不斷跟進我的教案修改設計,指點我的不足,那一次課,不會上的那么好,我的進步也不會那么快。
從那次課后,我明白,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從小,我們聆聽老師的教誨;
從小,我們接受父母的苦口婆心;
到現在,我們知道的渠道更多了,網上無數的雞湯文,現實的節目,還有各種培訓。
我們知道了越來越多,可依然在,聽到別人說,某某升職了,某某賺了好多錢了,我們又羨慕又焦慮的。是否該自己想,從知道到做到,中間的那一條鴻溝,跨過來了嗎?怎么跨?
今天的晨讀材料,介紹了三種影響做到的三個因素:信息超載,消極過濾,缺少跟進,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知道做到》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