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悄然流逝要么會使一種情緒逐漸加深,刻入骨髓,要么會將經年的眷念打磨平緩,直至再無痕跡。
數年后,陸游回到了故園,驚悉前妻唐婉已改適他人,二人相逢無語,桃花空落。
他們雖互相眷戀海誓山盟,但不滿二十,他們還是少年。
陸游軟弱應對家庭的詰難,又熱心國事,留唐婉閣樓獨守,唐婉在空閣中日漸絕望,未能等過約定的三年之期。
“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陸游重游沈園,一切已如云流水逝,舊緣不能重續了?!吧矫穗m在,錦書難托”,一切再莫提起。
陸游永失所愛,在沈園寫下《釵頭鳳》,七百多年以后,又有一位詩人在苦苦追逐著愛。
孤寂失意的戴望舒彷徨在一條寂寥的雨巷,希望逢著“一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他是一個過于哀愁的脆弱的人,憂郁和悲情充斥了他的生命,因此,他很難獲得真摯的爽朗的愛情。在逐愛中,所能獲得的更多是磨難。
戴望舒愛上施絳平時,她還在學校里讀書,并已經有了自己的愛人。任你多才華,眾多仰慕,并不能成為博得愛情的資本。
他長相不佳,自卑憂郁,被冷漠地拒絕以后,一度絕望,幾乎跳樓,無奈的施絳平勉強同意交往。但畢竟無愛,戴望舒最終還是看著心愛的姑娘嫁給了他人。
他獨自彷徨,可是沒有一個姑娘喜歡像他一樣如此彳亍、凄清又惆悵。他的后來兩次愛情同樣以被拋棄而散場。
和戴望舒一樣,有個和他同齡的朋友沈從文,也在苦苦追求心愛的人。
他寫萬言的情書,把自己扮成了一個愛情的奴隸,去追求、去請求、去哀求。
沈從文同樣是當時才華橫溢仰慕者眾多的青年講師,他所追求的張兆和與戴望舒的施絳平一樣,名門之后,學校的?;?,美麗而高雅,一個“如果把自己收到的情書都讀完就沒時間學習的人”,“鄉下人”沈從文面臨的景況和戴望舒幾乎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他在鍥而不舍的追求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終于喝上了這杯甜酒,贏得了姑娘的芳心。
然而,愛情里,只有平等的對視,不能有奴隸。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并不是對等的,過了短暫的幾年和諧婚姻時光以后,他們就開始在矛盾重重中與苦惱一起相持一生了。
愛情是一杯酒,但并不總是甜的。
有一種愛卻可以性情相投,相互理解,惺惺相惜,因為兩人可以追求共同的事業。
趙明誠是一個有些陌生的名字,他的妻子李清照卻是鼎鼎大名了。
這二人少年結親,詩文相和,性情相諧,真的是神仙眷侶。
他們的結合應該是充滿喜劇性的,門當戶對,才貌雙全,志趣相投,再沒有這么美好的愛情和婚姻了。
趙和李都喜愛讀書、吟詩唱詞、共同收集金石古玩一起賞玩題評??擅髡\早逝,時代動亂,李清照終于在世上孤苦無依,最后改嫁他人。
這世上的事終究沒有幾件可以圓滿的。
另一個惺惺相惜互相扶持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梁思成和林微因之間。
他們都出身名門,才學行世,并有著相同的志趣。她對他有崇拜卻不過分,他對她有疼惜更有理解。
愛情似乎真得發生在“門當戶對”的人身上才能夠有好的結果。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家教嚴格,為人端謹正直,為學刻苦認真,并帶著些工科生的木訥敦厚,這些品格終于打敗了風流自賞的才子徐志摩,打動了林徽因。
梁思成問林徽因:“有句話,我只問你一次,以后都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是的,接下來林徽因確實用一生去詮釋了什么是惺惺相惜的愛。
徐志摩的愛情在“名氣”上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把一己之愛弄得滿城風雨,人盡皆知。
可是他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又娶了一個愛不下去的女人,卻不能得到那個自己癡迷的并且理解自己的女人。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感情糾葛從開始就是飛蛾撲火式的。24歲的徐志摩已經為人父,才遇上正值芳華的16歲少女林徽因。他熱烈坦蕩的詩人氣質幾乎把她弄暈了,少女畢竟是多幻想的,這種熱情似火的燃燒一般濃烈的情緒是她不能夠抵擋的。
如果不是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有婚約在先,而梁思成又足夠優秀,那么誰知道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林徽因在徐志摩要回國離婚,離開的空擋里遠離了詩人營造的那股眩暈感,有了冷靜理智的思考,這給她拒絕徐志摩創造了契機,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國留學則使徐志摩完全失去了競爭的地利要素。
如果愛也需要角逐的話,徐志摩天時、地利、人和都輸了。
再美的人間四月天,也留不住此心不再的花兒一般的人。
你能忍受時光變遷,從一至終地愛著一個人直到她光華不再,容顏蒼老嗎?葉芝說:“我可以!”
他說——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別人都愛你曇花一現的身影,愛你的美貌,惟獨我曾愛你那朝圣者的心,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然而葉芝的追求失敗了,那個絕情的人并不能接受他作為自己的愛人,即便他苦苦等待的岡昂姑娘成為了寡婦,她也不接受葉芝。
直到53歲,心力交瘁的葉芝才與另一個女人結婚。
愛人應當愛彼此的靈魂,然而不待時光老去,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能坦然親吻對方臉上的皺紋。
有的人可以用漫長的一生去等待一個人,可有的人想要多愛一刻,短暫的生命都不給機會。
二十三歲的詩人濟慈瘋狂地愛上了十八歲的美麗姑娘芳妮·布朗。濟慈感情細膩而濃烈,為人精力充沛,他為人所知的短暫經歷中,似乎除了創作就只有愛情了,濟慈寫給芳妮的數十封情書幾百年來迷倒了無數的青少年。
24歲時濟慈和芳妮訂婚了,敏感多疑的濟慈卻總認為芳妮不夠愛他。實際上濟慈時常為生活所囧,在分配家產時,他把一切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一文不名。
他的窮困帶來了憂慮和自卑,時常擔心芳妮離開他。然而事實是,芳妮沒有離開,譜寫了無數愛的贊歌的濟慈卻不能愛下去了。
上帝召回了這個天才詩人的生命,年僅二十六歲。
生命同樣短暫的詩人,生活同樣貧窮的詩人,是中國的赤子詩人海子。
世人總是輕易地嘲笑詩人的貧窮,而不敢面對自己的空虛。
和戴望舒、沈從文一樣,詩人海子也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只不過他的學生和自己是同齡,海子十九歲已經從北大畢業開始站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臺上講授美學,而大多學生則是十八九歲才進入大學。
海子和這個可愛活潑的女友開始了短暫美好的愛情,而這段愛情,雖然并不長久,卻在詩人海子的靈魂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這個女孩兒崇拜海子的才華,喜歡他的睿智,但她也是一個聰慧的善于權衡的人,家教如此吧。
這個女孩兒后來成了某上市公司的總經理,而海子,在他們分手五年后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海子的父親說:“女孩兒的娘老子不同意,主要是嫌我們家窮。”家庭大約是阻礙他們的主要原因,你看,“門當戶對”真的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愛情門檻!
海子生前好友西川說:“你可以嘲笑一個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窮”。
然而,貧窮的詩人終究沒有獲得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