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程翔導師講座有感
“志同者,不以山海為遠”,秦導師的一句話,足以表達今年暑假的我遇見教師成長書院的感嘆。曾經(jīng)的偶像,從課例中走到屏幕前,用一場又一場的精神洗禮震撼我、喚醒我,真是相見恨晚,還好不晚。
聽程翔導師做《雕刻人生》和《課比天大》的兩場報告,深深感動于程老師親切爽朗的笑聲,折服于程老師寬厚智慧的人格魅力。從教四十年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之道和人生之道傾訴于話家常式的講座中,讓我看到了一位教師孜孜以求的赤子之心,一位長者的拳拳關愛后輩之心,更看到了一個平凡人雕刻自己走向卓越的英雄史詩。一個老師的作為可以有大小,但雕刻自己,應該永遠在路上。
從教近十年,備課這件事,依然常常覺得重如泰山。我反躬自省,為什么很少有一種輕車熟路的感覺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自己沒有走入“有學理的語文”,這不僅需要潛心研究教學內(nèi)容和規(guī)律,更需要對自己上過的課精心打磨。“一個教師要有意識地整理自己的課堂作品”,程翔老師如是教導,把自己認為上的還不錯的課例整理出來,每個學期做些積累,不也是豐厚的收獲嗎?“成長永無止境,學習沒有假期”,雕刻自己,從上一堂好課開始。
程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好課的四個特征:“有明確的目標,目標合乎學生實際,目標達成是現(xiàn)場生成的,目標達成是大眾的”,讓我對課堂有了新的認識。
“有明確的目標”,是“教有學理的語文”的開始。任何一篇課文都承擔著一定的語文功能,無需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旁逸斜出,明晰文體特征,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目標合乎學生實際”是判斷一個老師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不成熟的老師備課時總想著自己如何講得好,成熟的老師備課時總想著學生如何學得好。了解學情,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還在為公開課的你準備了一個演講詞式的開場白,以為帶入情境卻反應寥寥而難以釋懷嗎?還在為預設的教學內(nèi)容沒有完全呈現(xiàn)而充滿遺憾嗎?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學得好,才是一節(jié)課最大的成功。
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在程老師的步步剖析中,讓老師們聽得笑中有淚,深受感染,直呼妙哉。通過對比戰(zhàn)士“笑了笑”和“想了想”兩個細節(jié),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參與體驗、試錯糾錯過程中感受到了戰(zhàn)士們的胸有成竹、無私奉獻精神,這遠比單純的講解分析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生動得多,這就是現(xiàn)場生成的學習目標。“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出錯、糾錯、內(nèi)化、生成,從而形成學習的全過程,這才是好課。”我想,這樣循循善誘、層層激趣的課堂,這樣讓學生恍然大悟,有成就感的課堂,參與度一定很高,目標達成的大眾化也就實現(xiàn)了。這個細節(jié)的處理,這種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方式,也給我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典范、指明了方向。
“課比天大”不僅要求老師修煉好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更強調(diào)的是對教師人格的雕刻。欽羨于程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時那如花的笑臉,在聽聞了這些暖心的話語之后恍然明白,教師和學生真的是一場以心換心的交情,你的真心,學生看得見。“睡會兒吧”“不丟人,上課不是演戲”,這是程老師在勸慰一個上公開課打瞌睡的學生;“看見學生清純的目光我快樂,看到學生鮮明的個性我快樂,看到自己的付出幫助學生發(fā)生了變化我更快樂”,這是程老師在回望自己的教學生涯時總結自己的感受。一個想學生之所想,樂學生之所樂的老師,一定是一個能夠走入學生心里去的老師,也一定是一個能夠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老師。
如果說“轉(zhuǎn)益多師”是一個人專業(yè)成長發(fā)展的路標,程老師感嘆自己是幸運的,他列舉了一系列對自己成長有過幫助引領的老師,字里行間滿是感激,成就等身卻更加謙遜。他說:“貴人是有的,但不會主動來幫助你。這要看你是否真誠、虛心,是否厚道、樸實,是否純凈、清透,是否好學、勤奮,看你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敬前輩,尊重同齡人。”愿我們都修煉好自己的一泓清泉,自有明月映照其間,給你滿目清輝,促你蔚然深秀,也給更多路過你泉邊的人以滋養(yǎng),走進你樹下的人以清涼。
雕刻自己,從上一堂好課開始,從看見每一個學生開始,從深挖一泓清泉開始,從遇見成長書院開始。雕刻自己,不負光陰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