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乳業變革的大浪淘沙中,好多曾經的牛人成了最后的莫西干人。而在中國牛城安達先源鄉紅旗村有一個由傳統養牛人抱團組成的牧場,如果這里也算中國本土乳業的一個主場,那他們堪稱地道的中國奶農代表隊!他們以合作社為組織形式,以新建的硬件和傳統經驗為依托,不斷地通過改變自身來提升鮮奶的品質,把自己的勞動和乳業產業鏈無縫對接,他們起五更爬半夜,堅守在中國乳業的前沿,用汗漬在自己的鄉土上書寫著獨特的奶業故事。
? 讓我們用一段立志的對話為他們做個畫外音。
有記者問NBA天才球星科比:“你為什么能如此成功?”
科比反問道:“你知道洛杉磯每天早上4點鐘是什么樣子嗎?”
“滿天星星,寥落的燈光,行人很少,洛杉磯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磯街道上”
一、北緯45度上的紅旗村
對大多數人而言,黑龍江是以冰雪著稱的。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黑龍江省境內北緯45度區間有一片溫帶草原,這里光照充足,是世界三大優質草場之一,也是中國乳業有代表性的主場。其優勢不僅體現在好草、好牛、好奶農,更體現在黑龍江為促進乳業發展出臺的好政策。在振興中國乳業的目標感召下,大量社會資本厲兵秣馬于廣袤的龍江大地。
安達市先源鄉紅旗村就坐落于這片黃金奶源帶上。500來口人的村落,上千頭奶牛,是個名副其實的騎在牛背上的牛村。上世紀70年代,水利部門為引嫩江水,挨著紅旗村修了個水庫,由于當地人習慣把大點的水面叫泡子,所以這個水庫也理所當然被叫成了紅旗泡。經過幾十年發展建設,這兒已是水草茂盛,魚種豐富,珍禽繁衍,一派生機,并成為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可能覺得還叫泡子比較土,也換了個高大上的名字-紅湖旅游度假區。環境清新、水草豐美、少用人工飼料是紅旗人養牛的傳統特色。
? ?2008年以來,紅旗村的奶牛養殖業經歷了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換,這群過日子的人在中國乳業的波峰波谷中,有的選擇了退出,有的仍在堅守。“一滴奶,一滴血汗”,縱使辛勞換取的僅僅是眼前的茍且,這群牛人也從未放棄詩和遠方。他們始終堅守著中國乳業的前沿陣地。在我看來,他們這樣做并非是出于別無選擇的無奈,是有割舍不下的養牛情結;之所以沒有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是不忍離開需要呵護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選擇堅守,是因為他們仍然看好乳業的未來,對中國乳業會好轉的期待。所以,這里的牧歌始終在蕩漾。
因工作關系,筆者有幸經常和這里的人一起作息,隨著交往增多,逐漸熟悉了這里的村民和這里的生活。 俯拾即是這群人的境遇和心情,有生存問題,有發展欲望,有俗之恒弊,有人之常情,有仁義道德。這些常帶給筆者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在轉型升級的乳業格局中,傳統的養牛人會成為最后的奶農嗎?村莊周邊的土地到底能不能承受數千頭奶牛的糞水還田?這種模式到底能不能可持續宜居宜業?如何把大家有效地組織起來,以“人和”激活這里的“天時”和“地利”?
作為農村現代企業制度代表的合作社能不能盤活傳統養殖區的存量成為傳統奶農的諾亞方舟,都有待從實踐中獲取答案。伴隨著2016年以來乳業形勢的嬗變,這些問題逐漸歸結成了那句著名的對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二、高質量的奶與低收益的牛
近些年在奶業振興政策的感召下,不少資本和人員跨界而來,與傳統乳業人在一起以守土有責的擔當精神,令行業面貌煥然一新。2017年的今天,國產奶質已經不遜于甚至超過歐美和日本,堪稱擁有世界一流的奶源和工廠。但國產奶似乎叫好不叫座,養殖環節面臨的嚴峻形勢也隨之而來。中國的規模化牧場就如同依靠外援的足球俱樂部,用進口的牛、進口的設備,甚至進口的牧草對陣進口奶,一場代價高昂的PK在所難免。隨著奶源的增加,買方賣方市場發生了變化,利潤向加工環節集聚,困難向上游傳導。養殖業者尚未分享到成長的快樂就有些岌岌可危。牧場建設形成的大量遞延資產有待攤銷。縱使國家給予過補貼,但為了可持續發展,牧場實際運行中折舊總歸要算的。如此這般,國產乳業以目前的產品線,除了打新鮮牌,似乎也難挖掘出新的主場優勢。
在乳業鏈利益格局重構中,紅旗奶農算是小確幸,這得益于合作的乳企比較優質。但有時也是痛并快樂著。當然,我們也以向死而生的態度,悟出了個生存之道,就是立足在源頭上挖潛。這樣做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行業。紅旗村恰恰有守家在地的主場優勢。用當地人的接地氣的話講,叫丑妻近地家中寶。雖然在某些領域經驗主義走到了盡頭,但在養殖業似乎尚能持續。在合作社中,人員和各種物料按工作流程組織起來,不養牛的村民有的成為了牧場員工,原來的獸醫還是獸醫,配種員還是配種員,各自也有公共衛生責任區。他們每天騎著農用電瓶車按點上下班,一件事由自己單獨干變成了一群人一起干,從各算各的小賬到彼此結成了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供體,大家與乳企間的互惠互利意識增強。這種形態的GDP模式絕對是養人的。
拿來主義與舍本逐末
?在養殖設施走大型化高端化的今天,我們是否該警惕被單一模式牽著鼻子走的傾向。如果說農業是靠天吃飯的,那么溫帶海洋氣候、地中海式氣候和黑龍江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不同的。都追求高產,也許未必達到數量質量價格齊升的局面。正如中醫中藥在沒有西藥進入的數千年里也保護了國人的健康一樣,不必過早形成模式依賴和路徑依賴。作為合作社形式的牧場,我們有開放式的心態,也主動謀求通過先進做法提升效率,但簡單實用最好。
農業在保障供應的情況下倡導要回歸綠色天然的老農時代,養牛業何嘗不是。貪大求洋帶來的環境壓力不可小覷,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似乎又要重復。在目光仰望歐美的時候,不妨向西借鑒一下印度。印度的牛數量和產奶量都是世界第一,耕地世界第二;中國耕地面積牛奶產量都居世界第三。中國和印度都有龐大的人口基數,龐大的市場,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中國在奶業升級過程中主打大型牧場,而印度相對關注散戶利益(或因印度以水牛為主有關),經過多年努力,印度奶業合作社成了高品質奶的載體。包括牛糞的處理,兩個人口和農業大國可以互相借鑒。
正如任何形式的變革都代替不了基礎管理一樣,無論是股份公司、合作社還是散養戶,只要管理到位,質量可控,牛和奶是平等的。不必讓本土養殖業削足適履去盲目對接所謂高大上的模式。只要監管好奶質,所在地無環境承載壓力,盡管英雄不問出處,就大膽容許原料奶通過多種渠道快速形成不同奶制品。比如鼓勵奶吧等零售終端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消費牛奶,在云南,大理白族婦女手工擠出牛奶在大街上做的乳扇也是很受歡迎。
四、合作社缺乏牛二代
隨著各種新技術嵌入養牛行業,帶來了行業效率的提升。合作社要想求生存發展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也常開“牛棚會”,就地談論如何發揮好成本優勢。也預判危機,目的是用危機感替代危機現實的到來。比如:當奶價降到無利可圖且持續L型的時候,會依次采取維持牛群,壓縮牛群,賣牛止損,外出打工,成為最后的奶農。雖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但依據現有奶農的年齡結構,即使外界環境不變,這屆奶農中的大部分也就干5年。這期間如果缺乏收益激勵,可能就沒有牛二代接續,現有模式估計就會因人的老化而斷檔。
春節期間,筆者也走家串戶接觸牛二代,感覺他們都是懂事的孩子。但說實話,就目前的奶業狀況,我既寄希望于他們學成回來,又不忍“忽悠”他們回來。除非我們把底子打得更好。所以在此也呼吁行業政策制定者在中國奶業提檔升級過程中關注奶農的生存現狀。不搞形式主義的一票否決,為中國奶業留下根基。換位思考,面對的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的社員先天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環境,后天非常努力,又很少能享受到公共服務。甚至中國奶牛的飯碗也遭受著國人不良行為的威脅。比如,餐桌上的浪費就會造成人與牲畜爭口,自然會令飼料價格上漲,抬升國產奶成本,導致國產奶性價比不高。奶農和奶牛的勞動理應得到尊重并在物質上體現。
? ? ?圖3.外出學習交流
五、事由人興 ?主場優勢不能丟
紅旗村作為中國乳業主場的一個縮影,無論乳業如何提檔升級,主場優勢不應丟。紅旗村這群恪盡職守的奶農隊員不應被掉隊,靠高標準提升競爭力是對的,但不要奢望把一些錦上添花的成本順價到消費者頭上。畢竟一杯奶不是三桶油,在衣食住行中牛奶還達不到剛需和壟斷地位。通過挖掘主場優勢,以質量、成本對接行業秩序更穩妥。尤其在消費者信心恢復階段,政策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造成哀鴻一片。在社會資本得不到預期回報的情況下,國家補貼成為必須。否則,不僅留不住人,也留不住資本,勢必難以為續。一些依靠政策扶持建立起來的設施也會被閑置。
2013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中國的飯碗要裝中國糧,這個戰略性決策客觀上需要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來承接。若真誠關注,會覺得紅旗養牛人的這種堅守也是為國養牛,為祖國的下一代養牛。中國迫切需要本土的優質奶粉作為下一代口糧,而優質的奶源又是根本,也是修復消費者對乳業上游缺乏信任的關鍵。在波瀾壯闊的乳業變革中,在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和市場運行規則下,紅旗人是利己利他的。紅旗村的養殖方式也也從一家一戶散養改變到TMR日糧,從人工鍬鎬手推車處理牛糞變為自動循環往復的刮糞板和干濕分離,從手工擠奶到數字化計量的機械化榨奶。紅旗養牛人也是與時俱進的。
我從冬日凌晨兩點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中就毅然起床勞作的紅旗人身上看到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堅韌,牛舍里瞬間準時亮起的大片燈光令人溫暖,趕牛的吆喝聲和榨奶機的吞吐聲喚醒著曠野的清晨,這樣的情形又何嘗不是美麗鄉村的一景。
當奶車滿載著奶農們的希望把鮮奶第一時間送往乳企生產線時,才標志著凌晨開始的工作告一段落。而此時,不過早上五點多鐘,大部分人還在睡夢中。
在我的看來,他們和洛杉磯早上4點就起床刻苦訓練的科比一樣是正能量的承載者,都有一份匠心和責任心。養牛是養家,種飼料也是種生活。如果能寫下這群人的喜怒哀樂,使這種披星戴月的生活在文字中變得豐盈,使這種原汁原味的吃苦耐勞得到發揚和傳承,應該是件有意義的事!寄望于裨益這片家園,就有了動筆的初衷。愿灑滿養牛人汗水的紅旗村成為流淌著奶和蜜之地!
? ? ? ? ? ? ? ? ? ? ? ? ?2017年5月13日夜于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