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李笑來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李笑來老師提到了“區塊鏈互聯網”。
我作為迷妹,當然是第一時間百度啦!
果然與比特幣有關!
以下文字摘自網絡。
2008年11月1日,一位化名中本聰的人在互聯網上發表了一篇《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根據中本聰的設計,這整個電子現金系統就相當于一個大賬本,而參與這個系統的每一臺計算機都作為記賬系統的其中一個節點。期間發生的每一筆比特幣(電子現金)交易都由各個節點記錄在存儲設備上,相當于記賬。
那么誰擁有記賬權,將是決定這個系統是否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的關鍵。
中本聰是這樣設計的:每一個節點都有記賬的權力,但每一次記賬具體由哪個節點實際執行,則由所有節點競爭確定。
而這個競爭規則就是得到所有參與主體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市場機制。
在中本聰的系統中,這個這個競爭規則叫做「工作量證明(pow)」。即各個節點獲得記賬權力的概率大小由節點的計算能力來決定。對計算能力的評估體系就是「工作量證明」。
所以每個節點的參與權是公平的。同時,獲得了記賬權的節點將記載的交易記錄傳輸到其他所有節點,并加上時間戳。
這相當于無論誰充當記賬的角色,每一筆交易都將在每一個節點留下記載。所有的節點都擁有全部的交易信息,而且每一個節點都能夠根據時間戳找到上下游的節點,這就像一個賬本被復制了無數次,銷毀一個賬本,交易數據不會發生任何影響。
同時獲得記賬權力的勝出節點還能獲得比特幣獎勵,這個獎勵機制成為節點自愿遵循并參與算力競爭的動力。
每個節點記載交易信息的存儲區域,形成一個「區塊」,而各個區塊因為信息的傳輸而前后相連,形成一條長鏈。因此這個鏈條系統就被稱作「區塊鏈」。而比特幣就是承載在這個公開透明系統上的數字貨幣。
看明白這樣一個記賬系統的工作原理,就不難理解比特幣存活下來的原因:
比特幣存在于一個去中心化的公開透明的記賬系統上。
這樣一個系統,解決了中心化記賬系統的弱點:一旦這個中心出現問題,如被損壞、被篡改,整個系統就會面臨危機或者崩潰。而每一筆發生在這個系統上的交易,都將被公開透明的記錄在這個系統的任何一個節點。若要篡改或破壞這筆交易而付出的違約成本大大超出了違約價值,實際上消滅了違約動機。
這使得參與系統交易的雙方,只需要達成交易意愿就可以放心進行交易結算,而不必費時考察對手的信用、資質,以及被迫通過第三方機構尋求交易保護。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時間。
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支持比特幣運行的這樣一個系統的設計——「區塊鏈」,而比特幣只是這個完美設計得以實際應用的現實證明。
從設計原理上就可以預言,除了數字貨幣,區塊鏈可以承載任何一種能夠用數字形式進行價值儲存或轉移的憑證。比如股權、債權、產權、版權、合約甚至公證等。
仍以股票為例,如果依托區塊鏈系統,交易所、券商、銀行這些中介將統統消失。所有的交易不需要登記確權,只要在這個系統發生任何一筆交易,成交即清算。
且所有交易數據在每一個節點都有記錄,每一筆數據都公開透明,杜絕了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非法獲利交易。
同時交易即清算的運作流程也縮短了交易過戶變更所有權的時間,點對點的去中介化特性減少了中間環節的交易成本,而所有節點同時記賬的方式維護了交易安全。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區塊鏈最大的作用,就是實現了價值在互聯網上的傳輸和轉移。它的技術 ,將使互聯網從信息互聯網跨越到價值互聯網。
但互聯網,并不天然具有對信息價值的保護機制。我們可以獲得信息,同時可以篡改、盜版甚至消除信息。
區塊鏈的技術革新,實現了互聯網上價值的轉移交易(時間戳標記、所有權公告)。同時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價值流轉變為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
目前的區塊鏈還僅僅處于基礎的技術搭建當中。基于此而出現的互聯網金融也僅僅處于概念階段,并不具備實現的技術條件。很多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概念,不過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新湯裝舊藥而已。
比如P2P借貸、眾籌、互聯網理財、以及各類線上虛擬貨幣(依托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等除外)等實際上是借新名詞混淆視聽,而行灰色產業鏈之實。
以P2P為例,設計初衷是非常好的,基于區塊鏈點對點價值傳輸的信用系統,實現個體間的資金整合。
但保證其實現的這個系統平臺,事實上技術條件并不完善,甚至根本還不存在這個領域的區塊鏈系統。
很多P2P平臺之所以變成了跑路平臺,因為其運營者受到技術條件的局限,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其本身就是一個集交易撮合、記錄、風控于一體的超級中心),同時又不具備傳統金融中心化機構(如銀行、券商)所具有的信用保障和風控能力,導致自己變成了一個四不像的怪胎,成為更大的交易風險的集散地。
#蘇阿胖成長之路# 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