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部小眾影片逐漸走入大眾的視線,名為《二十二》的一部關于慰安婦老人的電影。題材足夠沉重,但導演郭柯卻選擇了一種溫柔的方式來拍攝,那就是不打擾。
影片的內容十分平淡,是二十二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刻意的渲染傷痛,也沒有強行的揭開傷疤,只是淡淡地記錄了奶奶們生命中最后的平穩歲月。
慰安婦,僅僅三個字,就是不敢想象的沉痛,背負了歷史的屈辱,身體上的折磨已足夠痛苦,更遑論精神上的摧殘。導演郭柯也說,別叫她們“慰安婦”,請叫奶奶。
其實作為一名導演,郭柯深知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打動人甚至吸引人,但他選擇了放棄,放棄賺人噱頭的內容,放棄抓人眼球的東西,奶奶不愿提,他也不強迫。劇情可以不要,煽情也可以拋開,唯有人性這一點,決不能退讓。
什么也比不上讓奶奶過一個平靜的晚年。日本人給她們的傷害已足夠多,中國人就不必再來揭開血淋淋的傷疤。
同吃同住的那段日子,老人們逐漸對工作人員建立起信任。女工作人員就在李愛連老人的炕上睡午覺,有的老人會炸一盆饅頭片出來請大家吃,湖北孝感的毛銀梅老人,后院種著梔子花,每天都會給他們二三十個攝制組工作人員分花朵……
悠然的歲月,仿佛傷痛不曾降臨。導演以不打擾的方式進入奶奶們的生活里,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影片上映之時,二十二位老人已經剩下八位了,但我相信,已經離開的奶奶,走得安詳。來生,和平年代,一定會有很好的少女青春。
其實,奶奶的晚年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悲慘,經歷了那么慘痛的半生,她們看得比誰都開,甚至是我們這些整天動不動就“喪”的年輕人,對于奶奶來說,好好活著,能吃一口飽飯,就很知足了。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也不要隨意觸碰別人的傷痛。導演郭柯很好地做到這一點,“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我既盼著我們國人永不忘國恥,又盼著奶奶們永遠忘了那些傷痛的歲月。但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克制,是最后的溫柔。奶奶頭發已全白,步履也蹣跚,陪奶奶聊天話家常,說說笑笑,這樣的生活不好嗎,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沉痛讓我們后人記得就可以了,奶奶生活的平靜,誰也沒資格打碎。
愿奶奶們都能安穩地度過余生,或許我們無法為奶奶做點什么,不能給奶奶捶捶肩,也不能給奶奶端一杯水,也許只能貢獻一張電影票聊表心意,足夠了,因為,不打擾,是最后的溫柔。
嗨,我是大兔子,寫溫暖的字,因為只想給你溫暖,來找我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