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知道始祖鳥,但不一定知道始祖柏。始祖鳥是在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死化石,而始祖柏現在還活在中國開封的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之所以是著名的游覽圣地,除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外,特別令人注目的,是院內存有兩株雖是4500年以上的樹齡,但依然郁郁蔥蔥的原始柏。
相傳這兩株原始柏,還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覽嵩山,走到現在的嵩陽書院先圣祠西側時,看到一棵柏樹異常高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蓋晴空,不由得被其氣勢所憾,順口封其為大將軍。
可僅僅往前走了幾步遠,又遇到一棵更高大的柏樹,兩股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氣勢極為驚人。可前面的那株已封為大將軍了,把話收回來顯然是太沒面子,遂又賜為二將軍,還心虛地給身邊的人辯解稱,“什么大呀小呀,先入為主”。誰想到后面還有一棵比前兩棵還大的柏樹,這次被徹底打臉,算了,封它為三將軍吧。
皇帝愛面子,樹也有脾氣。大將軍開始很高興,后來知道比自己更大的反而比自己的名號小,覺得受之有愧,經常把臉低垂著,久而久之,腰也直不起來,不得不趴在南墻上。二將軍經常生悶氣,怨氣越來越多,竟然把自己的肚子弄炸了,炸出來的空洞能容納五六個人。三將軍身材最為高大,氣性也最烈,一時想不開,自己把自己燒死了。到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只有二將軍和大將軍。
當然這些故事完全不必當真,但它們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側柏,卻是實至名歸。趙樸初詩“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說樹齡可追溯到周代以前,專家贊為活著的文物,稱為“原始柏”,是稀世之寶。
有人說柏樹之所以有這么長的壽命,是因為它生長速度極慢,能高效地吸收營養和適應環境變化,專家說柏樹體內含有的萜類化合物特別多,有助于其在惡劣環境中生存,都有一定的道理。
瑞典中部有座山脈,上面生長著歐洲云杉,據考證樹齡已有9500年,這種樹主要靠地下緩慢延伸的根系來生存。它地上的樹干極為矮小,還不足5米,如果論威武程度,和我們的將軍柏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導游介紹,現在的二將軍,樹高20余米,胸圍13米以上,冠幅近400平米,樹干頂端自然形成一尊觀音像,面向東方講法說經,栩栩如生。樹干的下部已糟朽洞穿,南北相通,極像一個天然樹屋,有新生的兩棵小柏樹在守著門戶,延續著將軍柏的傳奇。
客觀地說,現在的嵩陽書院,已經沒有了文化傳播的內涵,很多齋院變為小賣部或文化辦公室,把這座賡續文化的千年書院,割裂的七星八落。然而就在這樣濃厚的商業氣氛里,這兩株古柏以其不改本色的超然,用它的高節和靈性,讓書院雅致雋秀起來。
于是,將軍柏“皮沁千年雪,葉留萬古風”,就像兩個巨型的大磁鐵,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徐霞客是1623年開啟的嵩山七日游。游覽嵩陽宮遺址,見到了巋然如山的三棵將軍柏后,在日記中作了這樣的描述:大者七人,中者五,小者三。這里說的人數,是表明樹粗有幾人能合抱過來。
乾隆帝是1750年十月初一來到嵩陽書院的,當時他50歲。遠望磅礴嵩山,近看眼前漢柏,有感而發,親手繪畫了嵩陽漢柏圖,還配了一首詩。
雖然乾隆自詡“十全老人”有些名不符實,但他筆法非常細膩,將蒼皮斑駁、虬枝盤結、拔地咤天的二將軍,畫得形神具備,風骨畢現。而且一連畫了四幅,可見對二將軍的喜愛。
因為多種原因,現只存兩幅臨摹圖。正由于這棵漢柏生長異常緩慢,20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和乾隆帝畫中的樣子并不差多少。
胡總到嵩陽書院,是1985年。站在二將軍柏前細細端詳之后,開玩笑似的說了一句話:“漢武帝封它二將軍柏,我封它為大元帥好啦!”顯然十分理解二將軍受到的委屈。
2004年夏的嵩陽書院,一個陽光還算嫵媚的日子,江總要了一把藤椅,坐在兩棵古柏之間小憩。山風吹來,難得的閑適和寧靜,讓江總心曠神怡,他說:“這確實是讀書的好地方呀!”
我們來的這天,是2024年4月6日,一群孩子們正在大將軍柏前游學。他們背著書包,帶著水壺,在聽完老師講解的故事后,興高采烈地交談著。
是啊,嵩陽書院悠久的歷史,厚重的釋道儒文化,又有著將軍柏的傳奇故事,在這里讀書,一定會得到多元素的加持。尤其是少年兒童們,捧著一本自己心儀的書,靜靜地坐在這里,和先輩們的脈搏一起跳動,一個清澈的精神空間油然而生。
物質世界的富足和奢華,永遠比不上精神空間的深邃和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