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的結
——讀《琦君散文》
收到書的那段時日,恰巧是自己陷在一張情網的低迷里,努力自拔,又力不從心的慌張。
內心里悄悄的,又瘋狂的想念母親,想念家鄉,想念念著有一處可以容我逃離的地方。
而他的到來——極客文字,好書傳閱的《琦君散文》,像一位好友的蒞臨,傳遞著少年時分,一群人,攏在一起,共讀一本書的香。
讀到會心之處,書中人會伸手與你相握。
是啊,文字樸實無華,沒有太多的情感喧染,一樁樁,一件件,寫師生,寫少時,寫浮生,寫年俗和鄉習。一筆筆,一句句,寫母親,寫父親,寫姨娘,寫丈夫,寫情深誼長的小物件與自己心心念念的血脈相連……讀完整篇,一個家庭的悲歡便呈現在眼前,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沾有情感寄托的物件仿佛就立在眼前。讓你忍不住的想要伸手,去握。
?她像一位慈善的長者,坐在身旁,聲音平淡的向你娓娓而談。眼睛里沒有情緒激昂的光芒,心里卻裝著滿滿的寬容,慈愛,和善良。
越讀,心越淡定,越安然。
每一個人,稍一回首,都有一串串的故事,那些故事,或深或淺,或濃或淡。點點滴滴,或明暗或深刻的匯在光陰與歲月的長河。像水晶泛著光。
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母親。我的兒時,少年,和我在鄉下的老家。
彼時,在窮困潦倒的年代,食物尚不能裏腹的野蠻鄉村。年少懵懂的我,沒有人鼓勵女子要多讀書,更沒有人給女孩子買新衣服,也沒有人告訴我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大的地方,美的讓人羨慕。
?我獨自用功,獨自前行,獨自遠走他鄉,像一葉浮萍,在茫茫人海,人海茫茫里飄飄蕩蕩。
多少年了,無論我如何努力,如何爭取,還是不能寬慰父親母親,愁眉緊鎖的心。
也許是,從我的出生開始,性別就決定了我這一生永遠都無法逾越解開這世俗倫理的結。我始終不是他們心中在意的人,在意著能托付終生的人。人不對,又如何能解得開與他們,與親情相關心結。
我開始羨慕琦君的家庭,羨慕琦君先生有一位位高權重,寬厚,慈愛的名將父親,有知書達理,隱忍善良的母親。還有一起陪伴著成長的家師,家仆與小叔……
時光他老人家若是能因為不舍,因為感懷就能停住匆匆的腳步,那該多好。
在對抗過小半生的歲月,經歷世事浮浮與沉沉之后,我愿意沏上一壺茶,不論早晚,不論年歲,與琦君對飲。不說話,也能感知到彼此心中的溫度。那樣的情感,在彼此不聲言語中,緩緩如涓涓細流,不經意,不自覺的浸潤心靈。
唯有時間,方能沉淀。
沉淀出一闕新詞,在平常里,在煙火里。細細碎碎的慰己,糾纏。
就像讀著這一本琦君的散文,
有著千帆過盡的蒼茫與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