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奶奶每年都會說:過了正月十五,這年就算是過完了。
元宵節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漂亮的煙花還有燈盞兒。
圖片發自簡書App
媽媽說燈盞兒是用黍子面做的,但學名是什么、長什么樣子,我都沒有見過。先是蒸好然后做成這個模樣,晾著~~~正月十五的傍晚,奶奶會把提前準備的洋火拿出來(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都是這樣稱呼火柴),在洋火上裹上棉花,蘸一下香油,插在燈盞兒的中間,所有的燈盞兒全插上洋火后,就開始擺了,熱熱鬧鬧的,門口都是一邊一個、院子中央也有,院子里屋子里都是亮堂堂的。
記得小時候,十六都會早起,趕著在門口“點第一把火”,我們叫做烤火。奶奶通常會比我起得早,把火點上,把我的衣服烤暖和讓我穿上,說這樣就不會生?。荒棠踢€會用洗臉盆烤一下水,說用這樣的水洗洗眼,會不花眼。烤一會兒火,就會拿出來燈盞兒在火里烤,然后眼巴巴的等著它熟。
烤完火,天就微微亮啦,我會跟著奶奶一起踩麥根、轉廟~~~~~~~~~~~
現在已經有好多人為了省事,不做燈盞兒了,用小紅蠟燭代替,可是那份感覺是代替不了的。據說火柴廠家要停產了,以后燈盞兒可能做了也亮不起來了。
長大了,感覺年味兒淡了。
真的好希望正月十五能在家里擺燈盞兒,看煙花。
小時候是奶奶帶著我烤火、踩麥根、轉廟,現在我長大了,奶奶老了,如果可以在家過元宵節,正月十六我會早早起來,“點上第一把火”,把奶奶的衣服烤的熱乎乎的拿給她、把洗臉水烤好洗洗眼睛或許奶奶的白內障就會好了,烤好燈盞兒和奶奶一起吃,拉著奶奶的手一起踩麥根、轉廟·~~~~~~~~~~~·
上班后年假只有七天,長大了、離家了,我們越走越遠,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也只能每周的電話,好希望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不要讓奶奶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