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參加社區組織的“清潔家園”活動,利用休息時間去清理小區樓棟的樓道。不清不知道,小小的樓道里被人堆滿了各種東西,種類五花八門,有裝修剩下的地板、地磚、水泥和沙,小件家具、童車、孩子用過的玩具、還有沒拆過的快遞、甚至床墊,這些東西塞在樓道里、配電間里,會導致小區居民出入不便,引起消防、用電隱患。
物業公司和社區工作者都很頭疼居民將雜物亂堆亂放,侵占公共空間,也反復上門宣傳過很多次,但是并沒有引起居民的重視。在清理活動中,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習慣把雜物堆在外面的人,他們的家里通常也是塞得滿滿的。
這種不去整理收納,只是一味的亂塞雜物的行為,在家庭教育的層面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據作者觀察,在亂糟糟的家庭環境里出生和長大的孩子,他們會誤以為凌亂的家是習以為常的存在,沒有培養動手能力,沒有好奇心,執行能力差,因為他們從小就錯失了整理能力和打造精致生活的技能和實踐的機會。
做好整理是一門學問,整理收納能夠讓人獲得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訓練整理》這本書里面就系統地告訴了我們,學會了收納有形物品,就能同時整理好無形的思維,而這就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習慣。
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收納整理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吧。
第一,能夠改善我們的視覺環境。整潔有序干凈的空間,會讓我們心情輕松愉悅。如果眼睛接觸到太多的信息,那么大腦會不自覺的進行各種思考,誘發疲勞感。即使是無意識的工作狀態也會引發疲勞,所以給自己創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空間,就能節約我們的腦力。
第二,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找一件東西也許只要幾分鐘,但是如果我們經常需要找這找那,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時間開支,與其浪費在尋找“失蹤”的物品上,不如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三,能夠提升我們思考和信息攝取能力。視線不受干擾、大腦就不用承擔太多負擔,做事效率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能夠陶冶氣質,提升品位。整潔美好的環境,能使人心境平和,而這種由內而外的安寧氣質,能讓我們發掘自身更多的價值。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養成整理收納的習慣,那么對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無疑是會有很多好處的,那么我們要怎么做呢,讀完本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
第一,明確分類標準,懂得取舍,能幫助孩子建立條理性和獨立能力。
這也是學會整理收納的起點。所有的物品都分成三類:需要、不需要和考慮保留。考慮保留的物品要設定一個保存期限,比如說半年,一旦超過期限而沒有用上的話,就需要果斷放棄。
比如說,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起點----孩子的書包,要求他每天放學回家后要把書包里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區分出需要保留的東西:作業本、明天上課用的課本、筆袋等,需要清理掉的如用臟的紙巾、美術課用剩的彩紙等,然后看是否補充物品,作業本、鉛筆、墨囊等。
通過整理書包,孩子能了解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哪些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收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條理性和獨立能力。
第二,確定物品的固定收納位置,培養孩子秩序感。
決定保留下來的物品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教導孩子遵循便于拿取和歸還的原則。將物品存放在固定的區域。通過第一步給物品分好類后,如果不放到指定的地方,那么好不容易清理的地方又會恢復之前的雜亂。確定物品的固定收納位置,讓孩子學會制定自己的標準,把東西“放對地方”,在家里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放置,并且一旦決定了物品的固定位置,就要及時用完歸為,養成“拿出來、放回去”的習慣。這樣做,能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第三,通過整理收納,從有形到有形的東西,讓孩子建立起對時間的使用概念。
通過從整理物品開始,我們可以將整理環境和管理時間、整理思維結合起來。整理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思維和行為過程,通過對有形物品的整理,理清內在需求和思維方式,并逐步升華到對各種無形概念(如大腦、思維)的整理。
因為一旦感受到整理空間帶來的清爽和秩序感,我們就會希望獲得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自然就會更有效的分配和管理時間。
我們可以用帶表盤的手表和時鐘讓孩子對時間的流逝有“看得見”的感覺,引導孩子每日用餅狀圖或是條狀圖來記錄自己的時間,讓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使用的。然后鼓勵孩子制定一周的日程,例如游玩和學習、運動、家務等事項的時間安排。
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整理收納,并讓他們體會到整理空間所帶來的好處,并陪伴他們一起做好整理,讓整理逐漸變成孩子的自覺習慣,整理收納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整理收納,有助于孩子的全方位發展,培養受用一生的秩序、學習和邏輯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當然,也會使我們的居住環境更舒適整潔,正如古人所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