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無奈》講述了傳播思想史,這是一本怪書,這本大談“交流”的書,居然斷言,“交流”是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不能夠做到“心連心”,不可能做到完美而理想的思想交流或精神交流。
聽上去有幾分消極,也許對“交流”的定義與效果期待有差異。莫不是看了本假書……
交流是兩顆腦袋憑借精細無誤的符號手段產生的接觸,交流之罕見和脆弱,就像水晶……什么東西也不能保證,意義可以跨越兩個腦子而成功遷移。
想起生活中讓你炸毛的事情,無論怎么溝通也難有共識的對象,恍惚覺得這個觀點代入沒毛病。
因為我們的感知和感情,都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東西。我的神經末梢以我的大腦為終端,而不是通達你的腦子,不存在什么中央交換器,所以我不能把我的感知發送到你的感知里去。
交流是沒有保證的冒險。
這些聽起來有點刻板,實際上,在世俗生活里,個體并不需要爭取絕對交流,獲得充分理解已是幸事。
人作為群居動物,需要協作,這少不了溝通和交流。交流不是要共享意識,而是要協調行動。
那么,怎么判斷我們已經做到了真正的交流呢?這個問題沒有終極的答案,只有一個講究實際的答案:如果后續的行動比較協調,那就是實現了真正的交流……
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問“我們能夠交流嗎?”去庸人自擾,而是應該問“我們能夠相互愛護,能夠公正而寬厚地彼此相待嗎?”,既然完美的“交流”是烏托邦幻想,那該如何是好?不應該追求完美的“交流”,只能夠追求彼此的關愛。
畢其一生,每個人只能給少數人以永久的關愛。講求緣分,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恐怕只能夠是愛比較親近的人。也就是,每個人保護好自己的家人朋友,整個世界都融洽有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