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家將正在等待雨的過去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一部經典代表作品。
小說中,災難過后的羅生門只不過是人性的一個縮影。
一座破廟,一張陳舊的老牌匾,在一場大雨沖刷中塑造出的故事,將人性呈現的淋漓盡致。
一名被辭退的家將,在羅生門下躲雨,此時走投無路的他,心中起了當強盜的念頭。
他爬上門樓準備在此將就一夜,突然發現一個老嫗真在薅死者的頭發。
不知為何,家將見到這里,他心中正義突然升騰,于是上前質問老嫗。
老嫗說,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打算用已過世之人的頭發去換錢維持生計,并說這些死者生前也算不上是什么大慈大悲。
聽到這里,家將之前對老嫗的憎惡之心也就慢慢減了下來。
心想,你可以薅死者的頭發,為何,我就不能從你身上獲取點什么東西呢
于是最后扒走了老嫗的衣服后消失在黑暗之中。
或許社會本身就存在著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背了道德。
他在扒老嫗的衣服的同時,也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不這么做,就得餓死。
社會之復雜,善惡無從定論。加上人心的復雜多變,作為一般人,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大的。
生活在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中,人才會活的有尊嚴,才會有善良的愿望和對惡的憎恨。
如果社會不公正,善與惡只不過是擺設罷了。
正如周杰倫《以父之名》歌詞:“我們每個人都有罪 犯著不同的罪,我能決定誰對 誰又該要沉睡,爭論不能解決 在永無止境的夜”一樣,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著多少陰暗而不可告知的真實。
風繼續吹,欲念無盡。每個人心中的羅生門多久才會放晴?
圖片來源-北慕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