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日早起,閱讀王開東的文章《偉大的窮人富豪》,文中講述田家炳先生畢生為教育事業捐贈,自身因捐贈由富而貧窮的感人事跡,是什么支持著老先生無私奉獻呢?文章里敘述其原因是老先生早年因發展自己事業遠赴歐洲考察,發現經濟發達地方必然是民眾素質高,這需要發展教育。先生由此感慨中國落后,很大程度是教育落后的原因,致力于祖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先生事業中的首要任務。而推動先生一輩子致力于捐贈教育事業的動力是什么,更多的是對國家的牽掛,對民族的期盼,是源自內心深處一種“家國情懷”。
? ? ? ? 孩子,當我想到“情懷”兩字時,心里十分激動,所有早醒過來的倦意頓時煙消云散。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能夠確立目標,可在行動上總未能始終如一堅持,最大的原因是促使我們努力的動力不夠,而缺乏動力的原因并是我們身上缺乏一種高尚的“情懷”?;蛘吒鼮楹唵蔚膩碚f,我們任何的努力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獲取自身的利益,個人的成就,很少考慮自己的行為能夠為周圍的人帶來什么?而這所培養起來的所謂“人才”也就成為著名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多的考慮自己得到多少,以自己的多少來衡量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以這樣的思維模式來支配自己行為,人很多時候都會產生挫敗感。孩子,你看,世間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我們努力認真,真正心想事成者也少之又少,如果我們本著有付出必將有回報的邏輯思維去行事,那么,很多時候我們在出發不久,就可能要偃旗息鼓了,簡單粗暴的理由并是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但世間還有一句話,只問耕耘,莫問收獲。世間凡集大成者,幾乎都抱著這樣的人生信念默默堅持了一輩子,最終名垂青史,成為世間的典范。比如,你一直都十分關注的曾國藩,一生生活在風雨變幻的政治漩渦中,日子過得如履薄冰,然而,在這樣的日子里,曾依舊默默耕耘著自己的事業,成功扭轉清朝即將覆滅的政局,成為清代一代文壇的領袖。而他的一番成就,不正是默默耕耘,不問收獲的最好的明證嗎?曾一輩子如此勤勉從政,忍辱負重地做好利國利民之事,究其原因是堅持了一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 ? ? 孩子,人生不可變數的事情太多,我們不能一一為自己的努力尋找到一個確定的收獲,失敗在你的成長路上無時無刻不經常發生,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失敗后的再次努力奮發,這才是成為我們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的難題。如果從自身一己的角度來感知自己的失敗,人總是最大限度的夸大自身的痛苦,以及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壓抑。但是,如果我們跳出自身的框架,從周遭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失敗,也許你會更從容地接受失敗,甚至更決然地踏上努力的征途。因為一個人的成長中,無論你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你的成長過程中,總得到你周圍人的關懷,你備受父母的寵愛,你得到師長的關愛,你獲得兄長的疼愛,你感受班級體同學的友好。而周圍的人對你的愛都不曾因為你成功或失敗有絲毫的改變。也許你會因為自己成功或失敗心境的原因敏感地感受周圍人態度的變化,其實,成功了,大家為你欣喜,失敗了,大家為你吶喊助威,再接再厲,除非你變得自暴自棄了,周遭人可能怒氣不爭而已,而這最大的原因又在于誰呢?如果我們真能跳出自身的小世界,能夠立在群體之中,那么,你無論得意或失意,成功或失敗,就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周圍一切與你有關聯的人共歡喜,同悲戚,那你又有什么理由沉浸在自身的自艾自憐中,怎能不奮起直追,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呢?而一旦我們具備了這樣的一種自我修復能力,自身責任感之后,我們的身上何嘗不具備這樣一種偉大的“家國情懷”呢?宋代范仲淹能夠堅持一日三餐僅以稀粥充饑,奮發苦讀,最終能夠成就一番出則為帥,入則為相的成就,就其最初的目的也無非想要光耀范氏一門,從小家到大國的志向在范氏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詮釋,這何嘗不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呢?由此可知,人之境界之高低,往往左右了我們情感的苦痛,人如果沉迷于一己之失敗,之苦痛,難免自甘沉淪,不思進取;人如果以家國為己任(孩子讀書能夠顧及家庭、所處的學校榮譽),失敗也是一種鞭策的力量,責任心促使一個人更努力地前行。至此,不得不說,“家國情懷”的培養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何其至關重要的!
? ? ? ? 文章至此,時間已經8點有余,已經超出自己私有的時間,即便有更多的思考也不能再付之筆觸。接下來的一天時間,我更應該快樂地去盡我作為一位母親要盡到的責任,這也是我所理解的一種“家國情懷”吧!
(此篇作為暑期給孩子的第一封的信,愿他們在成長路上更成熟,更富有內涵!同時也是作為一名教育者的點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