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彭院長在湖畔大學的課《如何培養積極的思維習慣》,其中對成功人士的諸多的點醒和建議,非常懇切,我眼下雖非成功人士,但”積極心理學“這一主題,讓我聯想到,茶道在結交朋友、緩解壓力、休養身心、自我陶冶、甚至滌蕩心靈方面伴演著重要角色,是否品茗論道對積極的思維習慣的培養,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呢?結合彭院長的觀點,探討如下:
一、過度完美主義,容易被人拒之千里之外。有小缺點的人,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接受和認可,人們不太喜歡絕對完美的人。
彭院長舉例維納斯,我想,斷臂的維納斯缺憾美,才給人無限的遐想和遐想下的陶醉。
正如在世外桃園般的大紅袍原產地武夷山,自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喉”著稱于世,并獲得士大夫和上層貴族的追捧武夷巖茶。
”晚甘喉“道出了武夷巖茶的特點:入口時并沒有完美主義的甘甜的感覺,反而覺得澀中帶苦,入喉等了一小會兒,咂咂嘴果真一種甜甜的味道,但又不同于甜。沒有甜那么濃烈,沒有甜那么直接,柔和如絲般的感受,滿口留香沁人心脾。
而在在宋代陶谷《清異錄·晚甘侯》中又有記載,將大紅袍稱為”晚甘侯“:“ 孫樵 《送茶與焦刑部書》云:"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這里,將武夷巖茶尊稱為”侯“。
這種先苦后甜的茶品,自南北朝以來,一直受到士大夫上層貴族的追捧,宋元兩代入貢朝庭,名勝一時。這種”晚甘“,非自始自終的如完美主義般的清香甘甜,而更讓愛茶人回味無窮。人們因此也感嘆人生: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切莫因一時的困難而放棄,堅持到最后,你可以體會到人生意義的晚甘喉。
網上有一段話,如此演繹:”戀人間,流過的眼淚,刻骨銘心的的對話,彼此傷害的回憶,恰如一飲入口的晚甘喉,苦澀的滋味也許讓愛情千瘡百孔,但不辭而別也是一種角力,惟有真心相愛的人,才甘愿守候,才能品嘗到令人牽腸掛肚,璀璨的愛。“
正是這種”晚甘侯“式的不完美,成就了今日的茶王大紅袍。
二、人們往往在過度的沉思、糾結、焦慮中,辜負了光陰。而這種過度的焦慮可能觸發抑郁癥和自殺。
彭院長舉例子,對于金牌、銀牌、銅牌選手而言,誰最快樂?
答案是:銅牌選手最快樂,因為他勝過了第四名而站到了領獎臺上。銀牌選手最痛苦,因為他可能微小的差距與金牌失之交臂,他們不會去想,自己是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而金牌選手也并不是最快樂的,他更多的可能是如釋重負。
與彭院長的觀點契合的是,華南農業大學伍文捷曾探討茶道對現代人緩解精神壓力、放松身心起到的積極的作用。
中國茶道的精神核心是和。通過品茶,引導個體在平和、安靜、悅愉的體驗過程中讓心靈回復平靜、和諧的狀態。
周作人先生曾這樣描述茶道:“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則將茶道提上了一個境界,他說:“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良好的茶道體驗,它能透過茶藝、音樂、環境,引導和帶領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與自然連接,與自我連接。在整個茶藝的過程中,與他人的互動中構成和諧、靜穆的氛圍,滋養情緒、安定神經,從而達到人、境、物一致的狀態。
在各地的文化中,喝茶,都有各自歷史沿襲的場景。這個場景,也仿佛一個戲景。在戲景里,人的自我感覺是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人在茶道中情緒變化的大前提。
第一個出現的情緒表征是,慢。?
每個進入茶道的人,節奏都會慢下來。跟喝一杯水和一瓶飲料截然不同的是,茶道一定是慢的。要慢慢地等一壺水燒開。取適量的茶,選取適合的杯盞,溫潤各種器皿。洗茶,出湯,分茶。聞,潤口,微嘬,含蓄,徐落,靜覺。茶道,將人的無知覺狀態下一口氣“喝”的動作分解了。當人的內在與這些分解關聯,人便會“慢”下來。在這個“慢”的過程中,人的情緒漸漸趨于平靜。這個“慢”有利于緩解焦慮、緊張和壓力的情緒。
第二個情緒表征是“內興奮”。?
在茶道過程中,茶本身所具備的形狀、形態的變化,以及熱、香氣,茶氣、潤度,醇度等。這些內涵形成一系列的柔軟“刺激”,讓人體內開始出現“內興奮”。伴隨著慢下來節奏,呼吸的舒緩,茶內含物(各種酶,芳香物質,茶多酚,兒茶素等)與身體內在,從口腔開始,到胃里面的各類酶相繼發生化學反應,幾杯過后,身體開始體驗到變化。體內開始“興奮”起來。這種“興奮”隨著茶品的不同與人體質的不同會有差異性。“喝著,喝著,感覺背后發熱。手腳都暖了!”“出汗了,不過人好像輕松了!”“很舒服!”這種“內興奮”的作用,對于“抑郁”的情緒會有緩解的效果。“抑郁”的信號是,感覺不好。而“內興奮”的信號是,感覺很好。所以茶道中,這種逐漸深入的“內興奮”,會帶給人“舒服”的感覺。
第三個情緒表征是“意象對話”,或“出神入化”。?
林谷芳,臺灣幾百場“茶與樂的對話”發起人說:“茶,正是「一方天地的安頓」” 音樂背景下的茶會,讓人在自己的茶席面前擁有了一個“自主空間”。這個茶席間的“自主空間”讓人置身于一個安靜,安全的領地,可以容讓心靈進行更多的探索。現實而論,“自主空間”感并非一次便營造而成,而是多次,經常體驗和領悟的自我感。這種自我感,讓人的情緒進入一種空靈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度的“自我催眠”。在這個狀態下,人會進入深層次的自我溝通,會出現“更明白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事”;“想通了一些事”;甚至“預見一些事”等等。
在茶道的體驗中,有人借由茶進入“禪”的境界。這也許便是古人說的“禪茶一味”。
華南農業大學伍文捷的文章非常精彩,所剖析的茶道與積極心理學上的關系,不僅是科學研究,更是文采雋永,讓愛茶人讀之暢快淋漓。
最后,我不得不說,在積極的思維方式方面,茶道也是一絲不茍。茶道中將茶視作清廉、高尚的事物,它不喜奢侈、低調而清雅。這正是引導人們,用積極正面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對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