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艾草的清香,鴨蛋的鮮美,龍舟的艷麗密密的交織,粽葉一裹,便是記憶中熟悉的端午。
猶記得屈子周遭環繞的汩羅江水滔滔不停。那年楚國國都被破,風雨飄搖,江水成了一介忠臣最后的葬身之所;飯團,雞蛋是百姓對這位大夫發自內心的尊敬。裹在翠綠的楝樹葉中,三角尖尖的粽子里是令人垂涎的糯米和餡料。每年端午食粽的習俗,就是源自這位可敬的大夫。不知現在是否還保留著這樣的習慣,向水里投擲軟糯的粽子的時候,仿佛能聽到這個國家對屈子的祭奠:
“先生,今年,晚輩們的心意送上了些。”
“善。”
猶記得端午習俗有趣而難忘。除了粽子這個最容易想到的,關于端午節的習俗是真的不少。
例如飲雄黃酒,傳說,它和食粽一樣也與屈子有關。為了不讓魚蝦蛟龍吃掉屈原的身體,不但投入吃食,還倒入雄黃酒,以保屈原平安。倒入酒后,果不其然,江面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將蛟龍抽筋,纏繞在孩子的手腕上,將七竅抹上雄黃酒,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蚊的叮咬。
例如吃咸鴨蛋,這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所謂“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不無道理。想來這個習俗的來源,正是農民對來年雨水豐沛的期待所成。對半切開白瓷般的鴨蛋,紅油頃刻間便冒了出來,滴在白生生的鴨蛋青上煞是誘人。挑上一個最喜歡的,打成五彩的鴨蛋絡子,寓意逢兇化吉,平安無事。這些美好的祝愿,都通過這些傳統的習俗傳達給我們了。
例如劃龍舟,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劃龍舟的習俗來源有多種說法,在我們老家,孝女曹娥的說法則占主流。傳說曹娥之父溺于江中,年僅十四歲的小姑娘悲傷之后毅然擦掉眼淚,于端午之時投入江中尋父尸,眾人劃船尋找五日五夜,在第五天曹娥抱尸而出,就此傳為神話。從此,端午這天劃龍舟倒成了個不可或缺的習俗,成了家家戶戶聚在一起觀看的節目。
例如佩香囊懸艾葉。二者都為辟邪之效,只不過一個源于《歲時廣記》,而一個源于趙撫院驅蛇的傳說罷了。五色的絲線纏繞成型,碧色的艾葉懸掛成束。不論是端午插艾還是四角香囊,都是長輩一代代傳下來,一次次反復叮囑我們的重要文化傳承,都是古代人民寄托的美好愿望。
其實,習俗的來歷是否真實早已不可考察。它是一個寄托,它是一個愿望,它是一個家家戶戶快樂的理由。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它的意義早就不是那么簡單了。真實或不真實,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需要的,早就不是這個不值得考究的問題了。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