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我問他:
請問你有《時間簡史》嗎?
神經病,我有時間也不撿屎。
人類所有的憤怒源自于自己的無能和無知。
讀書使人看事物會更全面而客觀。在你的成長中,書籍會使你更加理解愛,使你更珍惜對你真正重要的東西,更坦然的接受自己。
孩子考試考砸了,很多家長會說:粗心大意致錯的題目可以不管,就好好看看哪些題目是自己不會的。
愛讀書的父母,會告訴孩子:那些因為知識點而錯的題目,不重要,因為你以后把知識點學好,并不難。那些因為粗心大意錯了的題目,才是毒瘤,因為這是你性格上的缺陷,你平時做事粗心大意,考試自然會粗心大意做錯題。
不在生活中糾正粗心大意的毛病,那以后的考試還是會因為粗心做錯題目,甚至于,你一輩子都會因為粗心大意做錯很多事。
不讀書,往往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而讀書,可以讓一個人的思考更有深度。
一個廚師,腳踏實地的開了一家餐廳,生意不錯,又在開了兩家,再后來想做出自己的品牌。這個時候他就一定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他除了炒菜一無所知,于是就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碰撞。
不讀書而小有成就的人,更加深知讀書的意義,所以他們的生意做得再大,賺的錢再多,都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別讀書了,你看爸爸不讀書照樣能發財。”
書籍是進步的階梯,不要在你準備邁出去的時候才發現扯著蛋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說自己孤獨的像條狗,他們無法安靜的獨處,只要是一個人就會感覺到滿滿的空虛無聊。因為他們的精神沒有得到滋養,身體仿佛就是一個空殼,喜怒哀樂都需要外界的東西來填充,這樣的人即使物質充裕也無法真正的感覺到豐盈。
不讀書,精神上永遠缺少能量,但凡空閑,只能靠玩游戲,刷劇,睡覺來打發時間。
而熱愛讀書的人,無論被置于何種孤單的境地,都不會喪失最后一個交談伙伴,那就是自己。正如梁曉聲所說:只有讀書能夠長久地抵抗寂寞。
罵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罵人這件事,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區別最大。
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某地舉行公開演講時,臺下遞上來一張紙條,上面只寫了“笨蛋”兩個字,臺下都等著看他出糗,但丘吉爾卻神色自若地對臺下觀眾說:“剛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寫信人忘了寫內容,只署了個名。”
日常中的例子也很多:丈夫指責妻子敗家,抱怨妻子總是喜歡買一些沒用的東西,妻子微微一笑道:我不許你這么說自己。
不讀書的人只會用最直接的暴力語言進行攻擊,言語間透露著自己的無知與粗俗,而讀書之人則更具幽默感,不怒不躁,即使是遭遇謾罵也能機智回應化解尷尬,并且攻你個措手不及。
再來說一組數據:
猶太人在全世界年閱讀書籍量排名第一。
人均閱讀書籍64本/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學獎、27%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2%的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
而猶太人口總數只占世界人口的0.3℅。
一個愛讀書的民族,自然是優秀的。
那些不讀書而小有成就的人,他們無法看到因為讀書而獲得的更大成就。
當然,不讀書,不代表沒見過世面,無知,成不了大器。有機會讀書,固然很好。有能力把書讀好,固然更好。
例如拳王,難道他打完拳,也要來吟詩一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會因為他不會吟詩作對所以要嘲笑他low,沒氣質?貴州鄉下的文盲婦女,大字不識幾個,從小生意做起并從中學習,還不一樣成就了馳名中外的老干媽?不讀書不是什么罪過,人求知的途徑很多,憑借這善良,勤懇,在實踐中學習,一樣能改變世界。
希望閱讀本文的你能夠拿起書本,這樣,當你看到夕陽余暉,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真他媽好看!”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不讀書的人輸掉的就是這種骨子里流露的氣質。
讀書與不讀書,日積月累,終成天壤之別。
微信公眾號【小讀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