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五月廿七,時晴時雨,倦至午后與友人閑話京城玩處,浮想聯翩,興之所起,直向余蔭山房。
山房又名余蔭園,或做馀蔭,番禺南村鎮,1864始建,同治年間此間舉人,官從二品,咸豐八年歸隱閑逸、營造宮署,耗白銀三萬兩,歷時五年余。歲剝月離,今為清代廣東四大私園之首。首,艷冠群芳也,心動,未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車不至,步行二三里,頭尾廠區招工凌亂不潔,不似京城諸王府周邊肅清平樂氣氛。即至入門,清風拂面古樹參天奇花奪目荔枝搖紅堂殿軒榭橋廊堤欄,不可不謂小巧玲瓏別有洞天。
磚雕、木雕、灰雕、石雕刀刀見精細;亭臺樓榭盡顯園主文官古雅之風。細雨逐浪,水孕綠盈,消暑潤燥,滿園生輝。園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別具匠心,人稱“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種種精巧不一一言,若數不如意,則為此園山水受制于地,不足見方,布局濃郁,不似皇家園林清雅大氣。
最喜西苑臨池別館與豫園,嶺南風情,兼容蘇杭庭院品格與西洋建筑設計,富不矯貴有度。
廳內有一大匾,木質,約長五米,寬一米余,經歷頗坎坷有趣:原為帝王圣旨誥命,后散落民間,尋回時,乃學生宿舍之床板。今日參觀,修之裱之護之供之,皇匾得昭此私園余蔭后世子孫之蔭。木本是木,上可貴為皇命,下尚供人安塌,百多年不毀真身何其幸,匾之幸。
游畢覓食,牛腩云吞菁露龜苓。殘念此園安于此僻靜處方得始終,不知此園后人今又何在?
去日常聽紅樓,感懷曹寅大觀園,而未游南菜園之大觀園,此時暗想:不知來日可否攜J行攝補齊。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