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共生著數億萬億計的微生物,它們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被稱為“藏在人體內的黑科技”。其中,95%的微生物組居住在我們的胃腸道中,里面的細菌種類超過1000種,DNA容量是人類基因組的150倍。
2/3腸道菌群因人而異。
腸道微生物多集中于腸道的黏液層,而黏液是人體粘膜系統的一部分,對于防御外源病原物入侵有著重要意義。
最新一篇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文章證實,如果人體內腸道微生物菌群長期處于“饑餓”狀態,那么它們就會開始蠶食人體的腸道黏液和腸壁。通俗的說就是細菌生物反過來吃我們了。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上映過的一部日本電影 《寄生獸》。影片中描寫了一個少年,被一個叫“MIGI”的生物寄生在體內,但是這個寄生獸并沒有吃掉他的腦,而是取代了他的右手。少年為了被寄生獸殺死的親友以及所有人類的未來,開始了一系列與其他完全體寄生獸的殊死搏斗。
所以,電影有時候只是被放大并藝術加工后的現實。在真實的世界里,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已經顯現的警告。
那么,人體內的腸道菌群為什么會陷入饑餓呢?
它們的食物到底是什么?
其實就是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對于人體健康至關重要,被營養學界認定為第七類營養素,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與水,六大營養素并列。
一旦長期缺乏膳食纖維,腸道菌群們就會開始降解黏液,打破腸道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增加腸道被感染的幾率。易增加腸癌、便秘等疾病的發病率。
確實,在腸道健康測評中,我最常見到的腸道問題就是便秘。
但到底怎么算便秘?是一天三次還是一周三次?你覺得哪個有問題?
其實如果單單從次數上來說,這都算正常范圍,用排便次數多少來判斷是否為便秘并不準確。
因為真正的便秘,是常伴有排便困難和排便不盡感。
我們平時大多數人感受到的便秘類型是屬于功能性便秘。
科普1:便秘診斷標準如下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
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狀糞或硬糞;(俗稱羊糞蛋)
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幫助排便、盆底支持);
每周自發排便<3次。
以上這些癥狀,至少要包括2項或以上。同時持續出現6個月,尤其最近的3個月內存在。這樣才能算功能性便秘。
所以大家可以對照自查一下。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網上有太多的文章提出了各種方法,我身邊也有不少實際的案例。
比如有人喜歡用藥物。
像一些刺激性的瀉藥可以減少腸道對水分的吸收,刺激腸道動力。但副作用是,長期服用瀉藥會引起結腸黑變病。
科普2:結腸黑變病(MC)
就是以結腸黏膜黑色素沉著,為特征的非炎癥性腸病。
表現為腹脹、便秘及排便困難,少數人有下腹部隱痛及食欲欠佳等。目前尚無特效的藥物治療,但隨著便秘癥狀的改善和瀉藥的停用,可減輕或消失病癥。
所以,別沒事亂吃瀉藥噢,是藥三分毒!
也有人會通過喝牛奶或蜂蜜來改善自己的排便狀況。
比如那些有乳糖不耐的,對果糖不耐受的(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
只是這個方法適用于某些人,效果并不明顯。
【本文由“美妙的養生”發布,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