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師的金錢激勵下,在無聊的等待兒子考試的時間中,向后看了一部分,原來準備一章一章寫,看了之后發現這一章的內容太過于豐富,所以先寫一部分,關于炒股。
一直以來總是標榜自己是價值投資者,總是關注銀行,石化行業這類超級大藍籌,實在不明白創業板為啥能炒的這么高,認為市場的偏見實在是太嚴重。
這一章倒是提供了一個很靠譜的解釋:
簡單地說,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它以后創造利潤的總和。(正確估價一家企業,還要把未來現金流折算成今天的價值,因為相同額度的資金現值要比值更有價值。)
通過比較現金流現值,我們能看出低增長企業和高增長的初創公司的明顯區別。一家老公司(如報紙公司)如果能維持目前的現金流五六年,就可以保持自己的價值。但是任何公司在與同等實力的競爭者競爭時都會造成利潤流失。
科技公司則走相反的道路——通常是開始幾年虧損。因為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需要時間,所以收益延遲。一家科技公司的大部分價值都會在未來至少10~15年得到體現。
說白了就是傳統的走下坡路,創新的前途不可限量,邏輯相當的正確,不過放到國內股市操作起來還是很有難度。首先,創業板的股票有很多,但是最終能成為巨頭的一定不多,是不是有足夠的眼光把他找出來,其次,股市中即使是創業板的股票基本也都過了最前期,估值實際已經不低,天使投資可以按照買彩票的邏輯來,買中一個就能翻上百倍,股市可能更有難度。
綜上所述,大家還是關鍵多買點建設銀行來解救一下長年被套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