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個動作,而非一種狀態

一個郁悶不樂的人找到心理咨詢師說:“我覺得我不愛我的妻子了,可我又不想離婚,怎么辦?”

心理咨詢師回答說:“那就去愛。”

那個人瞪大了眼睛說:“您是不是沒有聽清楚,我說我不愛我的妻子了?!?/p>

心理咨詢師平靜地回答道:“我聽清楚了,所以我叫你去愛。因為愛是一個動詞,所以需要去愛,才能體會到愛”。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愛的天機。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愛是一種感覺,一種狀態,標榜“喜歡你沒道理”??墒聦嵣?,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偸且驗樗ㄋ┑哪硞€動作,某個眼神,甚至某個機緣巧合,觸動了你潛意識深處的某個關于愛的小開關,于是電光火石間,你感覺“愛”至心靈。

但深處愛的漩渦中的你不會思考這一點,反而認為愛就是不可言說的,上帝賦予的美妙狀態。盡情享受其中,才能不辜負這份饋贈。可是一旦這份巧合不在了,或者說你習慣了,你可能就覺得自己不愛了。其實,你都不曾真正愛過。

就像很多人談戀愛的時候如膠似漆,認為對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時你的眼睛自帶了美圖秀秀的各種濾鏡,還添加了一鍵美顏功能;而隨著交往的深入,或者等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濾鏡換成了顯微鏡,婚后瑣碎的生活成為一場卸妝過程,考驗的是最后真實的彼此,還有多少具有吸引力的殘存。于是你心生疑問,自己當時究竟為什么會愛上她?

那怎么辦呢?是沉浸在這份不愛的感覺中自怨自艾,直至某一時刻的爆發嗎?

當然不是,而是要主動地,積極地,認真地去愛。

我們能“主動”控制的東西真的不多,大部分事情都在受到“被動”的擺布。你的出生就是一種被動行為,你壓根就沒法干預。而你能平安度過童年,要感謝當時沒有大流感,沒有黑死病,村口沒有枯井,沒有小伙伴叫你去水庫玩……而你能長到現在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也要感謝所有乘坐過的汽車、火車和飛機沒有發生意外事故,感謝自己的住處沒有發生大地震,感謝室友當年的不殺之恩……意外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這真的是再厲害的科技也無法解決的問題了。

所以,你手中僅有的可以主動控制的事情——去愛,是不是應該好好把握和珍惜呢?

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論》里面曾經說過——

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loved, but to be lovely.

翻譯過來就是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愛,而且希望自己是個值得愛的人(lovely在當時是“值得愛”的意思)。那么綜合來看,我認為愛有三個方面——愛人,接受愛,值得愛。

1.愛人

愛人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需要認真練習的技能。尤其是長久以來生活在被父母無私關愛的環境中,愛人的能力也就基本消失殆盡了。

所以——

愛人需要練習。得先看別人是如何互相關愛的,然后自己去嘗試,否則愛很可能是傷害;

愛人需要耐心。很多時候我們付出的關愛都是自我感動,別人給不了自己想要的反饋,但是不能灰心;

愛人需要付出。很大程度上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在愛的過程中你會體會到想要的快樂,所以就不能強求同等程度的被愛。否則,愛就成了交易;

愛人需要取舍。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愛,你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允許你去愛所有的人。因此分得清去愛誰,會讓你愛更好地溫暖這個世界。

2.接受愛

接受愛聽起來簡單,其實要做好也不容易。

媽媽讓你穿秋褲的時候,給你打電話讓你早回家的時候,你能否在接受愛的前提下做到平心靜氣地回答?

朋友送給你不是很喜歡的禮物,主動幫你忙卻沒有做好的時候,你能否在接受愛的前提下做到不急不躁?

他人的關愛和衣服一樣,暖和的未必好看,合體的未必精致,關鍵是找到一個均衡點,不讓別人受委屈,也別將就了自己。

3.值得愛

功成名就可以收獲大量的擁躉和粉絲,他們會瘋狂地大叫“我愛你”。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如果可以保持這份體面,也是一種值得愛的不錯選擇。但是只怕到了某個時點或情境下,名利會突然變成毒品,引你走上一條自己都沒有辦法真心愛自己的道路。

更好的方式是去追求智慧和美德。選擇這條路,只有少數人能欣賞你,而且這種欣賞也不像明星粉絲那么狂熱,但是你會一輩子值得愛,而且不會面臨無謂誘惑和選擇,這樣難道不是更好嗎?

我想當你做到這三點的時候,你就能隨意控制自己帶什么眼鏡了。對于剛剛接觸的,可以戴著善意的眼鏡去看清其內心的紋理;對于相識已久的,可以戴著發現的眼鏡去感受對方的變化。更高階的,已經嫻熟擁有了主動去愛的本領,他可以不依靠眼鏡,就以一雙清澈的雙眸,去真誠地觀察、喜歡和經營周圍的人和事。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依然熱愛生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