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各種原因的爭吵,說到底其實都是雙方誰都不愿做傾聽者的緣故,人們天生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拙于傾聽。可是如果談話雙方都只想滿足自己一吐為快的沖動,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電光火石之間,只有語言上的沖突,而沒有思想上的碰撞,卻希望能讓對方成為理解你的人?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沒人愿意聽,你的可愛的希望永遠只是一廂情愿的妄想而已。
我們來看看一對夫妻是如何把一件小事,變成離婚導火索的:
那天丈夫很晚才回來,妻子氣
不打一處來:“你倒還知道回來啊?”
丈夫回答:“我不是應酬沒辦法嗎!”邊說,邊脫下衣服往沙發一扔,徹底放松,還把臭氣熏天的襪子,脫在茶幾的旁邊。
坐在一邊的妻子受不了“和你說過多少遍了,別把家搞得象豬窩似的,好不好?”
丈夫沒好氣地說:“你怎么老是這么唧唧歪歪?有完沒完?”
妻子爆發了:“你到底想不想好好過?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在操心,你什么時候把家當作家過?回家這么晚,到底去哪兒了?”
然后問題開始升級,互相人身攻擊,篇幅有限這里不再一一贅述,雙方就象好斗的公雞,誰都不想首先敗下陣來,嗓門一個比一個高,還用摔東西來助長吵架的聲勢。最終女主人公一氣之下回娘家了。
這樣的粗暴溝通方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見,其實只是一種情緒發泄,把一直以來積壓的怨氣,借此機會統統倒出來,潛意識里自以為如果倒光了,自己心情就會變好。可是實際上,結果只能事與愿違,舊仇未消又添新恨,剪不斷理還亂,消極的處理方式只能讓矛盾激化。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企圖說服對方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做法,因為當你這么想的時候,你其實已經預設了一個情境,我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先入為主,話里話外難免會有說教的情緒,沒有人會愿意聆聽你的諄諄教導,即使你真的是對的,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就不要奢望別人能虛心接受。
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前一陣媒體報道的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的事件,我們在譴責犯罪的老師的時候,是不是也想到過,如果家長能夠給她更多信任,當時被老師侵犯后,父母放下更多自己的偏見,能認真傾聽她的心聲,而沒有輕視、沒有覺得丟臉,如果給予更多正能量的開導,就不會因此給以后抑郁癥的產生埋下隱患,說不定之后一系列的事情就可以避免,也不會最終因為抑郁而自殺。所以,會傾聽真的很重要,有時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
怎么才能做一個能尊重別人的傾聽者呢?
首先,心態很重要,放慢說的節奏,增加聽的時間,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以同理心對待別人的述說,即使對方的意見與你相左,也要先把話聽完,要不然聽到一半就急于否定,會讓你斷章取義,或者完全曲解對方的意思。
比如:你和朋友有個約會,可是朋友沒帶手機,就用公用電話打給你,電話中朋友交代了具體地址,可是還沒交代完成,你就急匆匆掛電話了或者你實際上并沒有認真聽,敷衍而過,想當然認為應該是這樣。可是事后卻怎么都想不起來約定的地點在哪里。是不是你就很抓狂?所以,有效的傾聽,耐心是必須不可少的,你要了解對方的思想,就要讓別人把話講完,講透。
其次,注意回應的方式。如果不管對方的意見是什么,你總是同意,那樣顯得太沒有誠意,對方無法從你輕率的表態中感受到被理解。有個方法可以讓你免于這種尷尬,只要我們抓住對方話題的關鍵字,并對此提問,會讓對方立刻感受到你在認真傾聽,感受到被尊重,這時你要注意盡量保持談話的節奏是你提問,對方回答的方式進行,這樣你在捕捉談話的更多信息的同時,也在幫對方理清思路,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答案,而不是你一廂情愿地強加給TA的。
最后真誠很重要,從你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傾聽中,別人會看到尊重,那么同樣也能讓你籍此收獲信賴和理解。相信嗎?有時傾聽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可以用來打開別人的心扉,看清別人深藏的思想,說不定還能籍此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