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今年70歲啦,是一個很勤勞很善良的老人。她的丈夫在她的兒子13歲,女兒10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她自己一人把這兩個孩子扶養成人。
后來,她的兒子和兒媳結婚了,但,不理想的是,他們結婚七年了,但是還沒有懷上小孩。婆婆到處燒香拜佛,求佛祖保佑他們早日懷上小孩。到他們結婚第七年后,婆婆聽說,收養一個小女孩可以為兒子媳婦夫妻招來一個小男孩這樣的說法,于是好心的婆婆就通過各種關系在醫院里收養一個小女孩。這是收養給兒子媳婦做女兒的。希望這個小女孩可以為兒子媳婦帶來一個弟弟。并且她自己盡心盡力的帶著這個小女孩。從出生抱回家到長大,都是婆婆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小女孩拉扯大的,媳婦從來不用理會。小女孩三歲以后,媳婦終于查出不孕的原因,后來才有了自己的小孩,是個小男孩。
謝天謝地,一切都如大家所愿了。可是,媳婦有了自已的孩子后,并不感激婆婆。
其實婆婆是個善良,勤勞的老人家,家里有什么苦活,累活她都搶著包辦了。每天的買菜,做飯,洗衣服,掃地,帶娃等等。媳婦在別人的眼里是一百個幸福的楷模。可是媳婦本人卻怨言四起。家中時常爭吵連連。
婆婆雖然勤勞,但是時常一邊幫忙干活,一邊說教,啰里啰嗦的。比如,飯后洗碗,婆婆就會一邊洗一邊很嚴厲地盯著媳婦說:這碗要及時洗干凈,不然會引來蒼蠅,……”
媳婦不愛聽,很是心煩。她說:“要么你什么也不做,讓我來做;要么你全做了,別來教訓我!我自己會洗碗,我一時沒空,但我也會盡快洗的!”
好濃的火藥味。各不相讓。
婆婆心疼孫女,(孫女今年五年級了)什么活也舍不得讓她干,結果什么家務也不會。媳婦大聲教訓女兒,婆婆偏袒孫女,又開吵。媳婦認為,小孩不能寵,什么都不干,長大了能干什么?婆婆心疼孫女: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你當然不心疼!
大眼盯小眼,各不服輸。
婆婆個性守舊,舍不得扔掉一件舊物。她住的一層樓里,有一個大房間是專門放舊衣舊物的。媳婦個性前衛,愛趕時尚,衣服一季一換,孩子的衣服小了,或過時了,立馬扔。老人舍不得孩子的衣服被扔,又是一番說教:這件還能穿,那件還很新。
媳婦:“這件長衫穿著都能當短衫了,還穿什么穿。那件短裙更不用穿,女兒都五年級了,還穿這種裙子,扔!”
在婆婆眼里,孫子孫女永遠長不大。
在媳婦眼里,兒子女兒一天天長大,什么都得跟上節奏。
都是些平常事呀,就可以時常引發導火線啰。
還要提到一件事就是,婆婆的女兒結婚后生了一個兒子,兒子九個月的時候又懷上了二胎,還得顧著本家生意,實在忙不過來。女兒的婆婆又剛好生病了,實在看管不了小孩。婆婆是個看不得兒女難過的人,幾個月后,她主動要幫忙帶外孫。媳婦知道了大大的反對,她認為婆婆年紀大,帶娃是件費心費神的事,而且娃娃太小,婆婆帶不好;帶娃是她自不量力的事,她能顧好自己的健康不錯了。
結果,婆婆當然不理會媳婦,硬是把一歲的外孫帶了回來。這一歲的娃正是學走路,最調皮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跑了,一會就爬樓梯,一會撿垃圾往嘴巴送,少一點心神看都不行。不出一個月,婆婆畢竟是70歲的老人啦,幫女兒帶娃真的是累壞了,三餐不飽,睡眠不足。一下子就蒼老了許多。后來,真的病倒了。外孫只好交回給奶奶看管。
后來,婆婆花了三個月后才痊愈。婆婆痊愈后一個月,心里很是想念外孫,就接外孫回家住兩三天,誰知小孩居然發燒了。。婆婆叫媳婦幫忙送去醫院,媳婦也是不聞不問的。最后,婆婆只好求助于自己的侄子,侄女。
再后來又過了一個月,就是這幾天了,婆婆子把外孫接回來說小住幾天。結果就在這幾天里,因為婆婆帶外孫這事,婆媳倆又鬧翻了。
媳婦:“你沒本事帶好娃給人家,你就別帶,到時候病倒,我還得出錢給你看病!”
婆婆:“我只是帶他過來玩幾天,又不打算讓他長住。“
媳婦:“上次就是來幾天,小孩就發燒了,你就不長點記性!”
婆婆:“上次是個意外。”
……………
然后,吵著吵著,連八百年前的事都翻出來吵了。。。。。
結果婆婆吵得喉嚨沙啞,失聲痛哭,然后離家去侄女家中住了幾天,還沒回家。
唉,婆媳相處真的是個世紀難題。
這個世紀難題有解決的方案么?我們來分析一下:
文中的媳婦,只要認識她婆婆的都說她好福氣,其實她知道應該感恩,但是一方面苦悶,這樣的隱患太多了,因為她自己想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而婆婆管得太多令她很不自在,同時,她不希望被人控制管教,仿佛只是個客人的感覺,她希望有當家作主的話語權,有管教孩子的話事權。而婆婆對孫子孫女的溺愛又是令她害怕會變成對兒女的傷害。不指責婆婆,她身己憋屈;指責婆婆,她就是不孝,就是千古罪人了。結果,沒法把握好分寸,和說話的藝巧,最后還是大吵大鬧了,不可開交。
其實,很多中國家庭不幸福的根源在于缺乏界限感,其實并不是付出的越多就越好,大家都完成自己份內的事就足夠了。文中的婆婆有時候為兒女兒媳,孫子們做太多,是可能因為她沒有意識到子女兒孫長大而自己已經老去的事實,同時,也沒有明白得體的退出,讓兒媳接管家政,才能讓后輩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