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姜夔少年隨父宦游,父死隨姐,姐死漂泊,既無祖業可繼,又無自業可創,一生清貧,寄人籬下,空懷濟世之才,安邦之志,卻是在困境中了其終生。讓人可嘆可惜。但是他卻以他那曠世之才為后人留下了精雕細刻的華美詞章,真是一生清貧守高潔,留取翰墨照千秋。
姜夔,字 堯章,江西鄱陽人。雖然出生于做官人家,但少年失父,只好投靠姐姐,但不久姐姐也逝世了,年輕的他從此象失線的風箏四處漂泊。南宋是一個讓無數的仁人志士黯然神傷的時代,腐敗的朝庭,守著那半壁江山只管把杭州當汴梁,整日里醉死夢生。而生活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的人民卻是痛苦艱難。作為一個才高志清的文人,姜夔的人生道路是險惡的,他總是那樣的背運,雖有濟世之才,報國之志,但只是空懷。他青年時候,常在淮揚間游離,雖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的機遇,但卻目睹了宋金對峙,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的殘酷現實。1176年冬至日,二十幾歲,年少氣盛,風華正茂的姜夔路過揚州,目睹了揚州被金人鐵蹄殘踏后的滿目瘡傷,撫今追昔,不勝感慨,吟詠了一首名存千古的《揚州慢》詞。
揚州慢
作者: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自古繁華,是中國屈指可數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雖地處江北,但歷史上總把她例入小江南的范疇。想當年,晚唐詩人杜牧曾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曾幾度進出揚州。而且在這里寫下了關于揚州的詩篇。而姜夔來到揚州時已今非昔比了,繁華的揚州已變成為一片斷井頹垣。眼前的景象使這位落魄江湖的才子產生了強烈的悲愴感,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在詞中姜夔不露痕跡地化用了杜牧的幾首寫揚州的詩,今古強烈地對比。從而產生了無比的悲憤的感覺.
《揚州慢》是姜夔的成名作。此詞一出在南宋的詞壇上產生了轟動的效應。而且此時的姜夔正當青春年華,而在當時,范成大、辛棄疾、陸游等都已是詞壇名人了,但姜夔的此詞卻讓許多前輩對這個詞界新手刮目相看了。
一曲《揚州慢》使他初露才華。而且使姜夔結交了許多社會名流,文人雅士,但是卻不能改變他落魄漂零的艱難人生。他繼續在淮揚間游離。為衣食而奔波。
其間在合肥赤闌橋畔成了他暫時寄身之處。在姜夔的詩詞中有兩處提到赤闌橋:一處是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春填寫的《淡黃柳》。在詞序中姜夔寫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另一處是姜夔于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寫的七絕組詩《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在第二首詩中姜夔寫道:“我家曾住赤闌橋,鄰里相過不寂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
他的詩詞中有好幾十首皆與合肥有關;而他與合肥有關,卻是結緣于兩位歌伎姐妹。姜夔怡情山水,熱愛自然,據考證,中青年時期的游歷中他至少三次來過合肥,均居城南赤闌橋畔。他第一次來時,便愛上了赤闌橋邊那一對彈琵琶的歌女姐妹,由于“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燕燕輕盈”,言語“鶯鶯嬌軟”,可謂千般嫵媚,萬種風情。她們對姜夔“別時針線”,“別后書辭”,溫柔體貼,經久難忘。而且姐妹倆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又常泛舟環城河中,彈唱演繹“姜詞”如錦上添花,令懂音律、善譜曲的姜夔心曠神怡,即便暫時別離,他在夢中也時常與這對姐妹相會。姜夔的筆下,有“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這樣悵然若失、纏綿難解的詞句。
合肥情結是姜夔一生的痛,當初的分離只是因為他的貧困,一個清客,他拿什么去愛他所鐘情的女人呢,他只有離開,只有去尋求那未可知的前程。后來,他又先后十年在合肥去留,終于有一天他再也無法見到他昔日的情人了。這心靈的創痛伴隨了他的一生,使他無法釋懷,長久沉吟。
當我在欣賞姜夔的詩詞時,我總覺得象這樣有才華的人不會一生清貧,但是遺憾的是,姜夔的一生都在清貧中度過,他雖然與上層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他只是以一個布衣詞人,一個清客的身份與那些尊貴的官僚達人打交道。
其實,姜夔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的。這機會的來源就是蕭德藻。這蕭德藻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往來的大多是當時一流文士,應酬之間,當然也惠及姜白石,因蕭德藻的介紹,姜夔才結識了上層名流,如楊萬里,范成大等。和這些人的交游對于姜白石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有蕭德藻做媒,白石才有了婚姻和家室。時年三十二歲。
而且在以后的歲月中,姜白石和蕭德藻同居在湖州弁山的白石洞下,白石一名就此而來。在此期間,姜白石一家的生活基本上靠的是蕭德藻。后來因蕭德藻貧病而離開湖州,白石失去了依靠,所以投靠杭州的朋友張鑒。
這個張鑒確實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人,因為有了他的照顧,白石才有了后半世的衣食來源。姜夔的人生是困苦潦倒的,但他卻始終以一個文人和清客的志節生活于世。當年張鑒曾欲為他捐官,卻被他婉拒了。因為他覺得人可以貧困,但不能失節,既然自己沒有能力去謀取,那么就只有安守貧困。姜白石雖一生清貧,但是他卻為后人留下了優秀的詩詞,他的詩詞如他的品格一樣高雅,清麗,灑脫,深得后人的高評和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