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習作的樂趣。(邊讀邊想象。體會形式特別的詞句。說出對有新鮮感的詞句的感受。)
第二單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學寫日記。(聯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聯系生活經歷理解。)
第三單元:感受童話中的想象。試著創編童話。(想象內心世界。想象奇特的世界。想象奇特的形象)
第四單元:學習預測。嘗試續編故事。
第五單元: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的。(觀察了什么、觀察動態)
第六單元:借助關鍵詞理解一句話。圍繞一個意思寫作文。
第七單元:感受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詞句。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
第八單元: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寫一件簡單的事情。(理解關鍵詞句,想象人物和情節)
第一單元
新鮮感的詞語
第一,四字詞語,一些使用了一些修辭手法的句子,或是抒情的句子。
例《大青樹下的小學》學生比較陌生的,如從學校走出了許多小學生,有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里的阿昌族,德昂族學生會感到熟悉。
再如,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當我們要求學生去摘錄詞語時,我們須要區分,學生劃的有詞語,可能是學生認為好玩的,對于他們來講課文的句子不能算陌生,這里的新鮮感就是一種特別的構詞構句的方式,從中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達,我曾過說過比喻句教什么的問題,劃有新鮮感的詞,平常不常見,構詞構句有特色,句子有特別的含義。【讓學生自己劃,指導學生進行分類,哪些是你讀不懂,哪些是你讀懂的,指導課文進行生字教學。】
《花的學校》是一首散文詩。如地下上學,樹枝在林中相互觸碰,雷云拍著大手,何謂雷云,估計學生不理解,它們對誰仰起雙臂,學生會劃下這些詞語。除了四字詞語,這篇課文更多的應引導學生去想象新鮮感的詞語。
第三課,讀完劃下有新鮮感的詞語,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喜歡詞,引導學生說出構詞構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歸納,如體會、道理等。幫助孩子學會分類。
(老師在這里提到曹剛老師的文本解讀一書,希望我們能過讀原文,讀完后再回過頭去看他的獨特解讀,收獲肯定不一樣。)
第三課是一篇略課課文,默讀課文,劃新鮮感的詞語,這里的新鮮感千萬別窄化成沒有見過的詞語,這是特材的編者為今后理解句子,鑒賞句子,運用句子作的鋪墊,只不過提法有些奇怪。確實是平常不常見,其實就是有深刻含義的句子。
第一單元如果是初步的感知的話,第二單元就要求去了解詞語。(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經驗)
第二單元以詞語教學為重點。古詩讀讀背背,《秋天的雨》寫得極美。三年級的孩子對于過度抒情的課文其實并不喜歡,這一單元除了找新鮮感的詞,還要找出難理解的詞語,再說一說句子的意思。第5、6課都是運用這樣的方法,第6課將背誦的作業在課內完成,教學效率就提高了。第7課是一首兒童詩,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歌韻”、“歌吟”。
第三單元感受童話中的想象,試著創意童話。
《去年的話》,《一塊奶酪》,在《牛肚子里旅行》,安排了兩篇略讀文章,這是合理的。重點講去年的樹與《牛肚子的旅行》,
去年的樹,想象,《牛肚子的旅行》也是訓練想象,這一單元教童話中的想象時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從童話中主人公的心理,留意想象有一定的基礎,因為這樣的想象,如《去年的樹》中鳥信守誠諾,因而回來時一路唱歌,到最后它發現最后樹變成火柴了。還有一種,奇特的環境,奇特的世界,奇特的人特形象,都是了解主人公心情的一個基礎,該如何引導呢?不可直接干巴巴地訓練,應提供相應的背景,可以是老師課后補充的,但有一部分是來自課文里面的。鳥兒睜大眼睛,心里想(),唱兒歌,鳥兒心想(),在此時,讓孩子心里想之前,讓學生討論一下鳥兒為什么這樣做,了解鳥兒面對的環境。一棵樹和一只鳥是好朋友。這就是本文的背景,在這樣的情況下鳥兒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鋪墊必須做足。
兩篇略讀課文可以稍放一放,讓學生針對課文留白的部分進行想象,沒有固定的答案,這就屬于文學鑒賞。
第四單元預測(下一節課專題講預測)。
第五單元體會作者如何記事觀察,我們向他們學習。主要是兩個點,第一觀察了什么,第二觀察有變化的事物。觀察的訓練比較淺顯。在這一單元不要太難,孩子會結合課后習題進行圈畫即可。
第六單元:借助關鍵詞來理解一個句子。回顧第一單元時,我們可以發現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一個條件,先找關鍵詞,第二條件理解關鍵詞句理解一句話,以單元為整體去理解,因此理解第六單元時必須完成一二單元。
第七單元感受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要積累必須先理解,再積累,再關聯自己的生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我得到的思想情感,幾個單元的目標是關聯的,有的提練信息,有的要求運用……看上去目標復雜,但它們都是基于段落教學,依次有提練信息,運用……
第八單元,理解課文的意思。理解課文,就是要理解關鍵句,結合之前學習的想象練習,借助人物的內容、情節。單元之間的關系聯系比較緊密,如果單單看導語是不容易發現的。
關于預習
一個單元預習一篇課文,預習無非理解字詞。預習三大板塊:第一板塊解決字詞,第二板塊解決字段,第三板塊,全文:文章內容與中心的理解,文章結構的理解(高年段)。讓學生回家之后讀熟課文,圈畫生字。
不贊同做過度預習,做導學單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我們必須有一種責任感,精講,精練。
【聽課感想】
1. 新鮮感的詞語這個提法很新鮮,所謂的新鮮感的詞語并不僅僅是學生平常很少見到,有陌生感的詞語,還包括構詞構句有特色,句子有特別的含義,所以除了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劃一劃之外,老師也要適時指導學生將這些新鮮的詞語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進而是積累與運用。
2.關于導學單,老師在課中表明自己的觀點,認為不宜增加學生的負擔。我也贊同老師的這個觀點。在課前給學生發導學單讓學生做一做,老師通過這個單子也能夠了解哪些字詞或是其它知識點沒有掌握,如果僅僅是一些課去做則可以,但如果課課都做,不僅老師需要在課前花很多的時間去設計,也會額外增加學生的負擔。
3. 單元之間的關系聯系比較緊密。這也要求我們須更加明白編者的意圖,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4. 借助情境理解句子。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在識字、句子、寫話方面都需要老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更加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樣到了三年級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時,這個方面也同樣重要。
5.預習課文。老師在上課時講到不要過度預習,并提供了他認為較合理的預習三大板塊:第一板塊解決字詞,第二板塊解決字段,第三板塊,全文:文章內容與中心的理解,文章結構的理解(高年段)。讓學生回家之后讀熟課文,圈畫生字。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如果能按老師的這三步進行預習已經屬于學習比較積極的孩子了,往往有許多孩子在前面幾節會預習,而隨著學習的推進,往往學生會存在忘記預習,或是干脆不預習的情況。至于是否每篇課文都要預習呢?這需要根據不同的課來決定,如果屬于需要學生預測的話,則不需要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