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幸運地在報名截止之前搭上了參觀華晨寶馬工廠的“末班車”。參觀之前的全副武裝讓我感覺有種科研人員的范兒。即使是勒得耳朵疼,我還是小心翼翼的帶著據說是價值6000RMB的原裝進口耳機不敢有一點疏忽。
之前對汽車之類的產品知之甚少,對講解員口中所說的某某車型,某某機器也是聽得一頭霧水,但參觀工廠帶給我的震撼其實還是蠻大的。
有兩個方面感觸頗深,第一是“自動化”,第二是“定制”。
華晨寶馬工廠生產車間的自動化水平高達95%,機械臂幾乎負責了全部的生產作業。說實話,當時我想到的不是這些機器有多么厲害,而是又有多少工人被機器人所取代面臨失業的風險。汽車行業的自動化可能只是一個縮影,95%也只是現在,未來多少行業多少工作被自動化的機器人或者是數據運算所取代呢?
有一天晚上我背完英語單詞和一個同學聊天,他說:“我們一定不能只是考過四六級,拿到畢業證就完了。你想想,我們全校的人,絕大多數都會通過四六級,拿到畢業證。那你畢業的時候,憑什么讓應聘公司覺得你比別人優秀?我們必須還要做一些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事情,才能讓人注意到我們。”這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沒有好的想法和點子,不能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將很難在社會上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定制”是講解員介紹時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我記得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講福特公司當年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流水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速度和生產效率,使得單品種能夠大批量生產,當時覺得那些商業大亨都好厲害。而現在社會進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相應地就要求工業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發展。那么這時單品種和大批量的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弱點就日漸明顯。我們的企業必須不斷克服自己的弱點改進自己,才能滿足這個用戶需求不變的基本要求。而根據中國用戶定制車型和顏色正是在實現多品種和中小批量生產的自動化下來滿足用戶的需要。所以我覺得其實一直以來,不管企業的產品和戰略如何改變,企業存在的理由----為用戶創造價值并沒有改變,滿足用戶需求是企業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