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給孩子檢查作業,有道數學題錯了。先讓她自己檢查,認真核對解題過程后,一臉無辜地看著我,沒錯啊;責其復查,仍是一臉疑惑;直到最后,我聲調漸高,她第三次復核,然后一臉羞愧地改了。
其實只是個小錯誤,得數末尾少寫了個零。鑒于這種錯誤不是第一次出現,而且以前也反復提示過,所以叫過來談話。
“出了錯誤不要緊,關鍵自己得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你先去想想,然后告訴我!”
沒過半分鐘就扔給我一句答案:“想好了,是我馬虎的問題”。
多么熟悉的套路,之前很多次都是找到“馬虎”這個問題就止住了。
“馬虎又是什么問題?”見我一臉嚴肅的追問,孩子有些不安。
我調整了一下語氣,和緩的說:
“馬虎的確是問題,但和你今天出的錯相比,這個問題太大,太虛,太不具體,所以沒有辦法及時糾正。你需要好好想一想,為什么剛才做題的時候會馬虎,以后怎樣才能不馬虎?”
她低頭沉默,擺弄鉛筆,我繼續問。
“馬虎的問題怎么解決?”
“下次細心一些。”
“細心的確是答案,但更是一種原則性的要求,只有轉化為具體的辦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你找不到這次馬虎的根源,就不知道下次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細心,所以同類問題才會一再出現。”
我請她回到自己的房間再次思考,然后把答案寫在紙上。
臨睡前我翻看了一下,上面寫著:做完之后沒檢查,抄數字的時候沒核對,媽媽開電視的時候走了一下神,想抓緊把作業寫完然后出去玩兒......
我給她畫了一個大大的贊。
02
跟女兒的交流讓我想起來在學校當輔導員的短暫經歷。
有個學會計的學生,腦袋瓜特別聰明,對很多事兒都反映很快,尤其印象深刻的,每回他出錯兒,把他叫來,沒等我把問題說完,他都會忙不迭的說:
“對不起老師,那個問題是我想的不深......”
“對不起老師,那件事是我太著急了......”
“對不起老師,您那些話我一忙就忘了......”
剛開始我很注意尊重他的面子,叮囑幾句“多想一想”“穩當一點”“下次注意”就ok了,直到我發現類似的劇情一次次重演,特別是有好幾個關鍵場合都掉了鏈子,讓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爛攤子收拾好。
于是,我決定跟他談談心。這一次的對話,因為沒有什么表面的錯誤,他反倒一臉茫然誠惶誠恐。
“老師,我又犯錯了么?”
我反問:“你覺得呢?”
“我覺得......沒有吧。上回那想的不深的問題,回去后我又想了想,補上了;一著急出錯的問題,找幾個同學幫著修改了;您提醒我忘了的事,事后也補上了,真想不起來還有什么!”
“那些事的確都結束了,但你事后,有思考過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么?”
“有啊,想得不深,太著急,記性不好......”
我打斷了他的話,嚴肅的說:
“想得不深,是因為你對工作要求不嚴,以為自己已經花了心思表面上也過得去了,老師該滿意了......”
“太著急,是因為你想著搶速度,讓老師知道你做的比別人快,能力比別人強......”
“你忘了的那件事,是因為你不感興趣,壓根沒往心里去,等我問起你,又找不出合適的理由,所以只能說自己忘了......”
他低頭沉默,面紅耳赤。
“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也很有能力,前途無量。但是,你性格之中心浮氣躁、淺嘗輒止、急功近利和自以為是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覺察糾正,很可能會桎梏你的發展空間。學生會的這些工作,就是為了鍛煉你們,發現問題,找出根源,成為更好的自己。”
臨出辦公室的時候,他破天荒地給我鞠了個躬。
03
如果說一個人懶,十有八九對方是不樂意的。
如果說一個人得了癌癥,十有八九也會被罵個狗血噴頭。
可是當這兩個字組在一起,似乎就發生了某種莫名其妙的變化,乃至很多人竟然主動拿來貼在臉上,大肆招搖過市。
這真是當下最反諷的一件事。
很多人習慣于給自己找點“病”,或是懶癌,或是拖延癥,或是手機依賴癥,然后整個人就如釋重負了。看來那句“自打確診為精神病,整個人都精神多了”,并非只是一個玩笑。
可是病就病吧,從不開藥,即使有人給出了藥方,也堅決不吃藥——這就是傳說中的放棄治療吧。
放棄治療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正如古人所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明知道是問題,視若罔聞,最終遭殃的還是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也不敢打包票說自己從未或者永不犯錯。
面對錯誤,有的人可能像我的孩子一樣,有意或者無意,找一個假大空的問題,掩蓋自身存在的具體的明顯的問題;有的人可能像那個學生一樣,主動或者被動,找一個過得去的借口,掩蓋自身存在的不愿為人知的缺點;有的人干脆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甚至不以為過,反以為榮。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形成正確的“錯誤觀”(這話好像有點繞)。
正確的“錯誤觀”包括四個層次:
第一,識“過”,即對錯誤的正確認識。錯誤不可怕,再大的錯誤只要發生了,也不可怕(因為怕也沒用,躲不過)。正視錯誤是糾正錯誤的前提。人的成長過程中,總要有一些從錯誤到正確的經歷,這是功課,也是財富。
第二,知“過”,即對錯誤的準確判斷。先要從內心真誠地認識到自己錯了,然后準確地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程度如何,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很難,后者亦難。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想要掩蓋問題的真相,根源是不敢面對、不敢承認、不敢擔當自己的過錯。
第三,思“過”,即對錯誤的深入思考。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面對錯誤,要反思,思的要真要深要透,既不能“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也不能“文過飾非,左右言他”。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過”之根源。不但要找到表面原因,還要找到深層次的原因,特別是可以歸到個人身上來的原因。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改過的鑰匙,也才能在改“過”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
第四,改“過”,即對錯誤的修正糾正。王陽明說: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改過貴在迅速,貴在徹底,貴在真改。改過的目的,先是消除負面影響,撥亂反正,更重要的是“不貳過”,同樣的錯誤,避免一錯再錯。
經歷了這樣四個層次,大概便可以向“君子聞過則喜”的境界又靠近一步了吧。
04
如果人生只圍著“錯誤”打轉轉,未免太過狹隘,也太過被動。與其等錯誤找上門來,不如靜下心來主動“復盤”。
大到人生,小到一件事,復盤都大有裨益。
那些因為被彌補而沒有產生負面影響的失誤,那些因為運氣好而沒有暴露的缺陷,那些因為量未到而沒有發生的質變,通過復盤,都可以識別出來,讓我們有更加充分的時間思考,分析,研究和糾正。
但是復盤,并不容易,主要是主動性不足,其次是智慧余額不足。
“反正也沒造成什么不好的影響啊”
“反正也沒人看到我失誤了呀”
“我每天很忙啊”
“我得了懶癌啊”
復盤是個自討苦吃的差事,需要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需要親手撕開面子,露出里子。最重要的,需要發自肺腑的自省。
這個過程很艱苦,也很殘酷。
但是,你給自己挑的錯越多,被他人挑錯的幾率就越少,久而久之,犯錯的機會也就越少;你給自己找的茬兒越多,未來面對的坎兒可能就會越少,久而久之,方能行穩致遠云淡風輕。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一次的過而思中,在一次次的思而改后,久而久之,那淌著光的人生智慧,或許就能在內心深處生根發芽開花。
古人云:悟已往之不諫,方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錯過,別“過”錯;
過錯,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