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關
這兩天一直被感動充盈著,先是護士節,南丁格爾們的奉獻精神讓我充滿敬意,再是母親節,刷屏的感恩展示讓我時刻惦記著千里之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得知二哥、三哥、姐姐他們正陪著母親,當熟悉的聲音鉆進耳朵的時候,禁不住鼻子有些酸楚。盡管母親剛從我這里回去一個月的時間。
生活就是這樣,時常存在著些許的感動,千萬不要錯過。為此,日本佳能公司策劃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廣告案例:感動常在!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想補充一句,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少愛和感動,只是缺少感動者。
護士節前一天的下午,受支部書記的委托,主持了一場集團內感動人物標兵先進事跡報告會。臺上演講者很投入,時而低沉的訴說,時而激昂的表態,臺下卻盡是刷手機的低頭者或者閉目養神的過客,有些諷刺的意味。
是事跡不感人嗎?不是。
作報告的兩位,一個是防艾抗艾一線臨床工作十多年的護士,她的事跡感動了無數的網友,被推選為“中國好人”;一個是一心堅持做一名好醫生的心臟外科專家,為了練習心臟的解剖,家里連續吃了幾個月的豬心。在如今浮躁的社會,任何一個人都很難做到。成功都不是偶然,感動必然有情!在標兵人物評選的無記名投票上是可以體現出大家對他們事跡的強烈認同。
為什么專題的事跡報告會,聽眾不是很感興趣呢?稀稀拉拉的掌聲和內心里最虔誠的認同在這一刻出現了極大的看似又極其常見的矛盾。
我想可能有這么兩個原因:一是作報告的人就是我們身邊的同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似乎他們的事跡大家都耳熟能詳,顯得沒有新意了,正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二是報告的形式有些單調,最簡單直接的學術報告模式,儀式感有了,但缺少了聽眾的參與感,拉開了心理上的距離。
但無論如何,我是被感動的一個人。耳畔響起艾滋病患者沉痛的呼喚時,我熱淚盈眶。黃偉主任談到他怎樣做到心態的平靜時,我有著強烈的共鳴。
為他們的堅持而感動。
我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無論是文字、聲音、畫面,乃至動作,一點點的觸動都能讓我心情激動。雖然不喜歡看肥皂劇,但陪著老母親看電視的那些日子里,鼻腔時常堵塞,她痛哭流涕,我眼眶通紅。也許可以證明基因遺傳的強大。
我的愛人則不然,相反,她是個笑點很低的人。包括我的兒子也是這樣,經常會因為極限挑戰真人秀節目里的那些人笑的前仰后合。我有時候很難理解她倆的這種“傻笑”,就像她很難理解我那么容易被感動一樣。
感動常在,感動者不常在。
中央電視臺有個經典的欄目——感動中國,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在元宵節前后用頒獎晚會的形式推薦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很受歡迎,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當然從十幾億人中間通過重重PK而出的事跡,不說能感天動地,也必然會是令觀眾心靈震撼的,有民間的杰出人士,有光彩耀人的明星,有睿智學者,有普通百姓,甚至還有黨政高官。我幾乎每期都看,于是時常被感動。
人的心臟時刻在跳動,但跳動的頻率不一樣,激動的時候跳的快一些,平靜的時候跳的慢一些。就像汽車發動機,在大油門高速運轉的時候活塞的往復速率大的令人咂舌。人的心臟跳動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泵到全身各處。我就想,時常感動是不是也能從科學的角度找到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佐證。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醫學家,什么家都不是,只是淺顯的認為,時常被感動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期頤著感動常在,感動者也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