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原本應該在節前就發出來的推送。
但是我得了正常人類都會得的一種病:拖延癥。
所以一首“早知道是這樣,如夢一場”送給我自己
說回正題。
首先恭喜《沙丘》在上周的奧斯卡斬獲這些大獎:
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原創配樂
最佳音效
最佳剪輯
最佳藝術指導
一次斬獲六項大獎,足以見證奧斯卡對《沙丘》的認可。
但是,這些獎項都集中在視覺和聽覺領域,奧斯卡最重量級的獎項比如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花落別家。
這也說明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沙丘》藝術性有余而故事性/觀影性太差(只針對電影,與原著無關)。
網上對沙丘的評分也是兩極分化:原著黨覺得電影很棒;沒看過原著的普通觀影人除了感嘆下甜茶真帥,剩下的吐槽占多。
沙丘上映的時候我是抱著很大的期待去電影院看的(沒看過原著),但是一部電影下來,部分畫面+音效讓我極度生理不適。
要不是期待很高,勒令自己看完,我可能真的會中途逃走。
01
—
貼合原著還是毛骨悚然?
先簡單說說配樂吧。
《沙丘》配樂是大師級的,德國傳奇作曲家漢斯·季默操刀。
網上對他的配樂是一邊倒的夸贊,史詩級、貼合原著、宏大敘事。
但對于我,一個之前沒看過原著的普通觀影者,就是四個大字:毛骨悚然。
有人說了,毛骨悚然就對了,這是貼合劇情,根據情節變化烘托氛圍,多棒。
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沒錯。
但當我坐在電影院里,想欣賞到的是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我期待的是一個起伏跌宕的沉浸式觀影旅程。我希望它有平靜,有緊張,憂郁或者歡樂,都有很多種表達方式。
可我得到的,是一陣一陣的陰森,恐怖,汗毛豎立,然后不斷重復加強這一過程。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本人,真的挺偏愛這種“陰間”音樂的,不僅是在《沙丘》,他的另一部成名作品《降臨》,我專門找來看了,配樂基本也是這種風格。
所以接下來就要說到維倫紐瓦強烈的個人風格:對“巨大沉默物體”的偏愛。
02
—
巨大沉默物體
關于巨大沉默物體(BDO:Big Dumb Object),百科是這么解釋的:
科幻小說里通常出現的一類對象:巨大的、神秘的、擁有不可思議力量的物體。
這些物體通常并非人類制造,而是由外星人制造。
我覺得,這個解釋可以換個說法:
電影里通常出現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體積巨大的,情緒沉默的,氛圍陰森的,令人戰栗的一類物體。
維倫紐瓦這個導演,對巨大沉默物體有著明顯的偏愛,在電影《降臨》里:
在電影《沙丘》里:
在電影《銀翼殺手2049》里:
很顯然,“巨大沉默物體“會給看的人帶來視覺上的強烈不適感+震撼感,再配合音效和環境氛圍,能夠引發巨大的心理壓力,進而產生那種所謂的“異域感”、“未來感”,從而(在某些人的觀點里)貼合科幻片的設定,形成(某些人認為的)”史詩感“。
03
—
是宏大敘事還是精神污染
那么這種因視覺震撼,姑且稱為震撼吧,引發的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適到底是不是就能夠成就科幻電影的宏大敘事目的?
見仁見智。
巨大沉默物體是走向宏大敘事,還是精神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創作者本身的審美認知的。
所以豆瓣有個網友的評論我深以為然??
不管怎么樣,電影是美的藝術,不是丑的藝術。
《沙丘》的哈克南男爵,不知道惡心到了多少人?
(我特意找了一張不那么惡心的圖,以免造成讀者身心不適)
我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大概劇情是:主角小男孩有一種超能力,每次打雷閃電,他就會長大,吸收雷電的能力,擁有更強大的體魄,同時也變得更丑,離他的“人性”更遠,離“怪物”更近。
可是隨著他每一次雷電之夜的變身,隨著他逐漸變成一個怪物,他的所有小伙伴都遠離了他。
多年后,我已經記不清劇情了,可是每次男孩變身成怪物的畫面,依然能在我腦海回放。
我的童年陰影。
04
—
《沙丘》導演的審美偏好,終究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歡,因此也導致在粉絲們心中“封神”的該片在豆瓣只有7.7分。
也有人說:
幸虧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狂歡。
作為一個正常審美的普通人,我還是希望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帶給我們的是感動、緊張刺激、歡樂、溫情、思考等等人類雋永的感情。
而不是想要拔腿就跑。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