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話,學習粗心大意,家長該如何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總是叛逆不聽話,學東西三心二意。

“這孩子性格已經定型了,以后就是這個樣子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高;

另一方面是不了解孩子的發(fā)育規(guī)律。

教育學家湯加輝教授認為:

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成功的人也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要把錯誤轉換成經驗,家長必須通過學習教育方式,去正確引導孩子;

成功的人,都是贏在轉折點。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洪蘭告訴我,大腦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特別是0-10歲的孩子大腦迅速發(fā)育,大人不能對孩子動手,特別是打孩子的頭。

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損傷。

一旦大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受到阻礙,不管日后如何教育和努力,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從大腦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每個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那你就學100次,別人學10次就會了,那我們就學1000次。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哪怕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就算柔軟的人也會堅強。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習,才能學好習。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有某個缺點,不要急著去改變這個缺點,尤其是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情緒就會被放大。

著名提琴家馬友友的母親說,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提琴拉的不好而挨打。

因為這位母親知道,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提琴恐懼。

所以,一個好的情緒,是孩子建立好的學習氛圍的前提。

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言傳身教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模仿的力量十分強大。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的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也是最初的老師。

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相信孩子,鼓勵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

父母所制定的規(guī)則和限制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這會形成一種規(guī)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言行不一。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是自知,正直和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用擔心緊張,孩子是很敏感,如果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那孩子情緒更加不穩(wěn)定。

父母用平常心看待,那孩子自然也會有放松的心情。

成長最需要的是陪伴。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認知,認為:孩子的智力和玩具多少有關系。

于是,給孩子買很多昂貴的玩具。

而湯加輝老師通過無數(shù)青少年咨詢的案例發(fā)現(xiàn),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長的陪伴。

如果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特別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就可以奠定一生發(fā)展的基礎。

當孩子犯錯以后怎么辦?

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引起的后果有多嚴重,或者是誰的錯。重要的是,錯誤已經發(fā)生了,要吸取這次的教訓,把錯誤轉換成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似乎是一條鐵律。

但湯加輝老師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就換個地方爬起來。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終其一生都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允許孩子犯錯,只要不是同樣的錯誤。

大人會嫌棄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孩子互相比較。

不要把孩子和另外的孩子相互比較,基因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所以比較也不公平。

孩子只能和自己比較,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被獎勵。

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有人得天獨厚樣樣精通,所以我們不需要苛求孩子。

同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每天因為孩子的分數(shù)對孩子又打又罵,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厭學。

答案是肯定的。

挫折是一種不良情緒,好的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是在說完“No”以后,給孩子指向正確的路。

教育者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要有什么能力,而非缺乏什么能力。

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

用正面的態(tài)度去看待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