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人性觀察前先簡要介紹一下大五人格量表。不同于把人格獨立地描述,大五人格量表從五個方面或者說是五個維度來描述人格。每個維度都是一個程度,比如外向性描述人格的外向程度,外向還是內向。同樣比如宜人性描述人格是傾向于合作還是競爭。大五人格量表經過多年的發展,五個人格程度的描述已經能包含大部分已知人格特征,本文會在大五人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進行人性的觀察,最后會回歸到大五人格量表使得理論能夠自洽。
??? 大五人格量表由五方面組成: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F在我要在這五個基礎上構建人格的觀察。首先從外向性和宜人性入手,外在的外向、宜人的人格特征可以總結為什么呢?我稱其為肢體行為的表現力。眼神、外貌、口頭的表達能力、口音、恰當的肢體動作、外在衣著等,都是一種表現外向和樂意與人合作的信號,亦可總結為一種“表現力”?!氨憩F力”高,則人格外向且樂于合作的傾向性高,可能性大。而相反,“表現力”低,則更傾向于內向且競爭。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式子來表示:表現力=肢體行為的表現力;if(表現力==good){外向且合群;}else{內向且競爭;}。目前只考慮在群體上顯示可能性較大的一些例子,不考慮外向但喜歡跟人競爭,或者內向卻容易與人合作這樣的特例。只考慮傾向性比較大的情況。
??? 這里要解釋一下,之所以稱為肢體行為的表現力,是想表達如下觀點:肢體行為表現力是人向環境添加信息量,向外表現的一種能力,表現的對象為環境中其他人的感官。所以這一概念也就與大腦接收外來信息量相對。表現力是發送方,而大腦或者人的感官則是接收方。不同于大腦或者感官從外來環境接收信息,肢體行為表現力是這樣一種人格向外傳送,通過肢體行為向環境添加信息量的能力。
??? 大腦外來信息接收量,對象為人格所存在的大腦。環境中包含相對于人格自身的大量的不同的外來信息,而接收這些信息的則是大腦。但是大腦對外來信息的接收并不是全部接收,甚至說大腦不能接收完環境中包含的全部信息量,一是受感官限制,比如晚上能見度低的情況,能接收的信息量大大減少;二是大腦對外來信息進行的篩選,篩選出能被我們意識到的信息。在篩選機制的作用下,我們能意識到的僅僅是大腦接收的信息量中很少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信息,即被大腦接收,又通過了潛意識的篩選后能夠被我們意識到的外來環境信息量,我稱其為大腦外來信息接收量。
??? 而大腦外來信息接收量則可以類比為計算機的緩存機制,將外來的信息存放到大腦的一個緩存中,再一次性交給進行深度思考的大腦系統進行推理和執行。由于這個接收量相當于緩存機制,所以它有一個最大的限度,而這個最大限度則由人格的思考推理能力和感官的受刺激敏感度所共同決定。
??? 在這里大腦外來信息接收量是一個可以很深入研究的概念。它由感官決定外來信息的客觀接收,又由大腦的思考能力決定主觀接收,這兩者最后共同決定像大腦緩存機制一樣的大腦外來信息接收量。如果要比喻的話,比喻為短期記憶更為恰當。那么它和大五人格量表有什么關系呢?接收量的多少決定多少信息可以進入到人格的思考系統中,也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人格的開放性和封閉性。越多的信息進入人格系統中,則系統越容易形成開放思維,反之同理。同樣的,接收量的多少也會影響情緒穩定力的形成。在人格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里人格的思維系統處理不了與之相對多很多的外來環境信息量的話,則容易令思維系統陷入混亂,容易形成不穩定的情緒。相反,如果思維系統和要處理的信息量剛好相應,則容易形成情緒穩定的人格。而當思維系統的處理能力遠大于要處理的信息量,即能接收的環境信息量很少,比如一個人長期處于封閉的黑暗當中,思維系統將會大大退化。
??? 用式子表示則是if(接收力==good){開放;}else{封閉;}以及if(接收力遠大于推理力){情緒不穩定;}else if(接收力==推理力){情緒穩定;}else{推理力下降;}。到這里我們已經將大五人格量表的四點歸納為兩個特征,但這還遠不夠,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從大五人格量表的表象得到內在的聯系和形成原因然后進行預測,所以我們還需要解釋內在的推理力、人格的執行力以及氣質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