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把人的追求分成三種層次:本能的追求;自利的追求;社會的追求。具體來說,本能的追求就是僅僅服從本性,隨大流。自利的追求呢,就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能主動思考和努力,比較典型的就是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最高層次的人追求的是社會的追求,他們關心他們,關心整個社會,以改善社會為己任。采銅還認為,這三種層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那我是否同意他的說法呢?我覺得,他的說法是很符合直覺的,而且像他那樣想的人并不少,印象中哲學大師馮友蘭就是這么想的。我很好奇的人,那些真心追求社會的利益的人,根本上是為了滿足自己「改變世界」的欲望,還是為了他人?亦或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大部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從心理上分析,是他們心中有為天下謀福利的強烈欲望。如果這么說,那么,采銅應該會認為,為天下謀福祉的欲望,比起為自己謀福利的欲望,要更為高貴。是否是這樣呢?我還要繼續思考。
哲學上,有一個學派叫做「伊壁鳩魯學派」。按照采銅的分類方式,這個學派的創始人,伊壁鳩魯,追求的東西是在第二層次。
伊壁鳩魯認為,人的目標,應該是自身的快樂的最大化。也正是因為這個目標,他的哲學思想被歸類到「享樂主義」哲學里了。但是,通過對他了解,他的思想并非是人們想象中的「享樂主義」,雖然他追求快樂的最大化,但是他是非常反對縱欲的。這一點,從他對欲望的分類就可以看出來。
他把欲望分成三種。
1)天生的,必須滿足的。典型的就是溫飽。
2)天生的,不是必須滿足的。比如對性快感的欲望。
3)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須滿足的。比如對財富、名聲的欲望。
從他的分類中,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不是天生的欲望,一定不是必須滿足的。比如對財富、名聲的欲望,多少人深陷其中,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欲望的滿足,對于自己的快樂,并不是必要的。這是很多人的誤區。我時常也陷入一些「欲望誤區」。有時候,我會以為「此刻我不刷知乎,我就會很痛苦,我必須刷知乎」,「此刻我不看色情電影,我就會很痛苦,我必須看色情電影」。事實是,不刷知乎,可能會痛苦,也可能不會痛苦。事實是,不刷知乎如果帶來痛苦,也不一定必須得刷知乎。現在的社會,充斥著「我要的,現在就要」這種「即時滿足」、「滿足所有」的氛圍。首先,欲望不一定都是要滿足,第二,欲望并不一定必須即使滿足。如果陷入「滿足所有」、「即時滿足」,一方面自己會成為欲望的努力,另一方面,自己會陷入到頻繁而又淺薄的痛苦之中。
伊壁鳩魯的哲學,關注的是痛苦和快樂,但是他并沒有提供一條簡潔的、萬能的方式,讓人們獲得人生的幸福。這恰恰是我喜歡他的哲學的地方。太多的「成功學」、「幸福學」喜歡號稱可以給人帶來某個美滿人生,并且給出了某種簡潔的、有用的口號、指導。
伊壁鳩魯把擺脫痛苦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他說:「當我們不再痛苦時,我們也就不再需要快樂了。」仿佛,快樂是不重要的,擺脫痛苦是重要的。而通過擺脫痛苦,可以得到一種寧靜、祥和的體驗。
我們這個時代,人們過多的關注「要做什么」、「做了什么我們就開心了」,過少的關注「我們的痛苦來自哪里」。比如我,我總覺得,我多讀一些書,我在網上多學一點東西,我就會找回平靜。實際上,我心頭一直掛念著畢業論文,還有十小時左右的工作沒有完成。因為我是一個會愧疚的人,我擺脫不了沒完成畢業論文帶來的痛苦。即使如此,我還是沒有關注到,原來我的「不平靜」不是來自「讀書不夠」,而是來自「沒有完成畢業論文」。今天試了一些,當我進入寫論文的狀態后,我內心就平靜了。做了幾小時論文相關的事情之后,我內心得到了一種滿足,祥和。
關于痛苦和快樂,我們會問,哪些痛苦是要承受的,哪些痛苦是要避免的,哪些快樂是要追求的,哪些快樂不必追求。我并沒有讀到伊壁鳩魯的正面回答,但是他說了這么一段話。
「正是因為快樂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我們并不選擇所有的快樂,反而放棄許許多多的快樂,如果這些快樂會帶來更多的痛苦的話。而且,我們認為有許多痛苦比快樂更好,尤其是當這些痛苦持續了長時間后帶來更大快樂的時候。所有的快樂從本性上講都是人的內在的好,但是并不都值得選擇。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壞的,但并不都是應當規避的。主要是互相比較和權衡,看它們是否帶來便利,由此決定它們的取舍。」
以上這段,選自《伊壁鳩魯致梅瑙凱的信》。
精選一下,伊壁鳩魯的想法大概有:
1)我們放棄許許多多的快樂。
2)我們承受一些痛苦,這些痛苦比快樂更好。
這些簡單的道理,說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卻「忘了」執行。我并不認為很多人是做不到,而是他們「忘了」,或者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已經陷入「欲望陷阱」。
我說的欲望陷阱很簡單:
1)以為所有欲望都要滿足,
2)以為所有欲望都要即時滿足,
3)以為滿足了欲望就能獲得快樂。
我的實踐得出的一些結論是。我們不必滿足大部分的欲望,我們要消除一些痛苦、承擔一些痛苦,這樣,我們能獲得平靜和滿足感,當然,還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