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其實隨處可以發現精采,生活中也可以隨時做出美食。什么事只要你用心、只要你熱愛生活。生活一定也會回報你的。我的老家是美女西施的故鄉。人說"好山好山養美人"說得很對,但好山好水也必定有美食。
今天我要說的是諸暨傳統美食"團圓果"。"團圓果"顧名思義是團團圓圓的意思!說對了,確實在諸暨傳統習俗的大年三十,一家人團團圓圓時,過年的年夜飯大餐里必定有一碗"團圓果",它代表著團團圓圓。"團圓果"一年做一次,一般都在年末時做,它可以作為平常點心食用,也可以在菜桌上做輔菜;他在祭祀時作供品,也在喜慶的節日作為寓意團圓的吉祥食品。
小時候,每到年末。常常看奶奶做“團圓果"。奶奶做的"團圓果"很精致好看,也很好吃。她有兩種口味就是"咸"和"甜"。咸味是用雪菜、冬筍丁、豆付干丁、肉丁炒制的餡料,味道鮮美,皮子用三分糯米粉七分晚米粉摻合在一起,用一部分米粉在開水里焯成半熟,然后倒入干的米粉里揉成團,摘成一個個劑子捏成碗狀,然后包上餡料,做成"荸薺”狀。而甜的做法也一樣,就是皮子摻了艾草,皮子成了綠色,包上豆沙餡。這樣兩顏色兩種口味便于分辨。
奶奶做的"團圓果"味道很好,當剛剛蒸熟拿出來時,她會拿把芭蕉扇不停地扇熱氣騰騰的"團圓果"。讓"團圓果"表面一下子溫度降下來。這時你拿一個溫熱而不燙手的"團圓果”,吃一口外皮軟糯Q彈,餡料鮮脆多汁。而甜味的“團圓果”,則會使你品嘗到的溫熱和甜蜜,讓你產生強烈的幸福感。怪不得每個諸暨人在合家團圓時,除了親情的溫暖,還有"團圓果"帶給大家的記憶和歡樂。
諸暨的"團圓果"雖類似于別的城市的"米果",但外型卻有差異。"團圓果"獨特的"荸薺"狀,顯示了每個城市不同的風俗和文化背景。家鄉的"團圓果"帶給我的記憶是永恒的,不管我身處何處,它的味道它帶給我的歡樂,永遠留在心中。
前段時間一直放在冰箱里,以前做別的食品剩下的一小團摻有艾草的米粉團。年未將至,因想念奶奶的"團圓果",決定自已試試。我先把它掰碎了,拿到蒸籠蒸軟,倒入事先準備好的干米粉,再加一小碗熱水,揉成團……憑著記憶照著奶奶的做法,居然做成功了。
待蒸熟后,熱氣騰騰的"團圓果"端上桌子,兒子吃了直說好吃。我也嘗了一口,果然也有奶奶做味道,看著一家人美美的吃果,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實生活中只要你用心去發現,一點普通的食材也會成為美食。這當中它已并不是單純是美食,它不僅可以給人帶來味覺上的驚喜,更重要的是給人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幸福。所以只要你積極對待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