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個同事說起她單身的表妹想找男朋友,我立刻想到一個男性朋友,年齡相仿,學歷相當,于是在微信上問他想不想認識一下我這位同事的表妹,可是對方回答說:“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女生”。言下之意,他更希望自己去結識未來的女朋友,而不是通過相親。
從什么時候開始,相親變成了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詞?自從有了“剩男剩女”這種說法,相親似乎就成了一種標簽,仿佛相親的人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找不到男/女朋友,相親才是唯一的出路”。七大姑八大姨們鍥而不舍地為年輕的男孩女孩張羅相親,而當事人呢,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實在礙于情面推不掉躲不了的,就硬著頭皮去見一面,像例行公事一般,回來以后大多是一頓吐槽。難道相親就那么令人討厭嗎?
1. 什么人需要相親?
我父母那代人是很推崇相親的,一方面他們為子女的婚姻著急,希望盡早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對象,完成孩子的也是他們自己的“人生大事”。另一方面,他們那個年代經人介紹的婚姻占多數,那時候社會開放程度遠不如現在,認識人的機會也不多,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親朋好友單位領導都會幫忙介紹,所以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也很可靠的方式。我媽媽就經常說:“介紹來的放心,知根知底”。
時代在進步,思想在變革,到了80后90后這幾代,年輕人的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在擇偶方面更是不愿意受他人的左右。拒絕相親,就和拒絕父母安排的其他事情一樣,更像是一種對自由的吶喊,一種“我的生活我做主”的宣告。
然而,有些人,甚至有很多人,其實是需要相親的,因為他們的行動還遠遠沒有跟上想法,他們渴望自己去認識男/女朋友,事實上卻只是終日宅在家里。
上海有個麻辣情醫吳迪,專門做兩性關系的心理咨詢,善于用犀利的語言分析單身男女的心態。在她看來,很多拒絕相親的年輕人其實沒有能力去自己找對象。他們不去參加社交活動,不去尋找機會認識異性,不善于表達自己,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兩點一線,他們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狀態,又不愿意去相親,恐怕只能一直單身下去了。
戀愛是一種能力,找男/女朋友也是一種能力。我以前有個同事,因為腰疼去看病,醫生是個單身女青年,一來二去的,他不僅把腰看好了,還把女醫生娶回了家。我還認識一個年輕的心理咨詢師,組織心理學愛好者的活動,有個學醫的美女博士經常來參加,現在她已經成了咨詢師的太太。
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相親,也不會被相親困擾,因為他們會尋找機會、創造機會去認識異性,他們可能不是在戀愛,就是在尋找戀愛的路上,七大姑八大姨們根本不用為他們操心,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去相親。
緣分是什么,不是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個男/女朋友,更不是電視劇里那種在路上撞到一個人然后就愛上了TA。緣分是你在茫茫人海中,通過各種途徑認識了對方,然后發現你們互相吸引,志趣相投,最終走到了一起。而這個途徑,很多時候,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的。
也許你會說,我工作實在太忙沒時間交朋友,我性格內向不善于社交,我生活簡單沒有太多交友途徑。總之,你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自己交上男/女朋友。那我想說,相親正適合你啊。
2. 相親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大家為什么討厭相親?我聽到最多的理由是,相親的目的性太強。
我倒覺得好奇,我們做一件事難道不應該是有目的的嗎?毫無目的的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浪費感情,誰會去做呢?有人說:“相親雙方都是奔著結婚找對象去的,大家心知肚明,所以一點感覺都沒有”,“一見面就談每月多少工資,有沒有房子車子,實在太功利了”……
其實,是我們自己限定了相親的目的。
我們給婚姻愛情戴上了功利的帽子,我們把相親定義為剩男剩女的事,或是父母強加給我們的事。所以往往是帶著偏見,帶著叛逆,帶著鄙視,帶著別扭去相親。
作為一個曾經的大齡單身女青年,我也經歷過很多次相親,但我從來沒有討厭過相親。我知道自己不善社交,遇到帥哥也絕對不敢上去搭訕,所以我把相親當成一個認識人的渠道。從概率上來說,認識的人越多,才越有可能找到合適的男/女朋友不是嗎?
我遇到過復旦大學研究農業機器人的博士;每周去健身房四五次的運動達人;經常去博物館聽講座的歷史愛好者;外派泰國做項目的工程師……這些人雖然沒有成為我的男朋友,但他們拓寬了我的眼界,讓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聽了很多或有趣或無聊的故事,我更沒想到有一天他們會成為我寫文章的素材,這些不都是相親的收獲嗎?
也許你覺得我運氣好,沒有遇到“奇葩”的相親對象。什么叫奇葩?農業機器人博士在沒有得到我同意的情況下給我點了一杯抹茶咖啡,還對我說“我知道女生都喜歡抹茶”,可偏偏我從來都不喜歡抹茶;健身達人每天早上在各種App里搶一塊錢的優惠券,每次約會都能完美地避開飯點;歷史愛好者是一個很胖的胖子……
這些足夠我在茶余飯后跟朋友吐槽了,但這并不妨礙我繼續去相親,去認識更多的人。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正是因為看到了對方身上這樣那樣的特點,才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相親的目的,其實是你自己決定的。如果你把它當成一件功利的事,你就會只關心對方的收入,那它真的變成了功利的事。如果你把它當成一次面試,把自己當成考官,那你就會不停地評判對方,挑對方的毛病,結果完全看不到對方的優點。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是把相親當成一次認識人的機會,即使沒有遇到心怡的對象,也沒什么損失,反而可能多了些見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相親不是塞給你一個男/女朋友非讓你和他/她談戀愛,相親是給你多一個機會,增加遇到Mr.Right 的概率。誰知道你的白馬王子不是打扮成相親對象的樣子來和你相遇的呢?
3. 相親中的“感覺”從哪兒來?
討厭相親的第二大理由恐怕要數這三個字:沒感覺。
相親見面,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個天,話題淡而無味,或是一個大談工作,另一個完全不感興趣。回到家里,家人問怎么樣,回答說:沒什么感覺。要說特別不滿意,似乎也沒有,但要說再約吧,又好像沒什么動力,在微信上聊個天,說完“你好”,就再也不知道該聊什么了。
所謂的“感覺”到底是什么呢?用張信哲的一首歌概括一下,就是“有一點動心”。我們渴望遇到一個讓我們動心的人。
動心的感覺從哪兒來呢?偶像劇看多了容易讓人有種錯覺,以為動心的感覺就是那種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抽掉一本書發現后面站著一個帥哥,或是在江南水鄉的美景里來一場不期而遇的邂逅,然而在現實中這類事件發生的幾率太小了。更多的時候,心動基于了解,因為發現了共同的愛好而產生好感,因為對方的關心而覺得溫暖,因為一個浪漫的舉動而深受感動。
我有個同學,相親認識一個男生,第一次見面后女生感覺平平,男生心生好感,于是開始了追求,每天微信噓寒問暖,鮮花禮物不斷,終于把我同學打動了,抱得了美人歸。心動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主動努力的結果。
然而很多的時候,相親的雙方都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對方,更不愿意采取主動,內心的獨白是:反正是別人介紹的,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所以大家都很消極很被動。我經常聽說這樣的情景。問男生感覺怎么樣,回答說還不錯,但卻沒有任何后續的行動。問他為什么不約女生出來,回答說,對方不積極。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想問一句:那你積極嗎?你都不愿意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她的喜好,不愿意花一點心思去打動她,你又怎么可能看得見她的積極呢。
對于一個不愿意主動努力的人來說,無論是相親還是其它途徑認識異性,都無法感覺到心動。不是相親沒感覺,而是那個消極被動的自己,關閉了自己的心門。
也許,有時候我們討厭的不是相親,而是它帶來的世俗壓力,和我們內心無所適從的焦慮。
當我們能夠放下成見,打開心扉,不再被外界的聲音所困擾,當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想找另一半,當我們內心的動力十足,愿意積極行動時,也就不會在乎是相親還是其它什么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