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天空的大魚,請你飛得更高一些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淺評《大魚海棠》
由梁旋、張春執導,梁旋編劇的《大魚海棠》于7月8日在全國上映。
不斷的眾籌、跳票、籌備,歷時十二年后,這部電影終于出現在我們面前。“良心國漫”、“黃粱一夢十二年”、“垃圾情懷”等詞匯一直圍繞著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關于夢想的電影,這一切源自于導演梁旋的兩個夢,第一個夢是一條魚不斷變大,大到沒有地方能容得下他;第二個夢是自己渾身赤裸,身處一個巨大的海溝,和一群古老的魚在一起往前游。
影片講述了一個屬于中國人的奇幻故事。四十五億年前,這個星球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魚。在與人類世界平行的空間里,生活著一個為神工作的族群,掌管著世界萬物運行規律,也掌管著人類的靈魂。他們的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
少女椿,在成人禮的那天被讓去人類世界迅游七日。不料她卻在人間遭遇了危險,之后被人類少年所救,可是這位少年也因為就她而付出了生命。
椿為了挽回他的性命,不惜違背族人戒律,逆天而行,在海底世界秘密飼養起了少年的靈魂。
不管是從畫面、3D效果、造型設計還是BGM配樂角度說,都可以使這部影片躋身國漫頂尖之列。
《大魚海棠》在配樂方面還是選擇了日本作曲家吉田潔,代表作《穿越時空的少女》,低吁淺唱,抑揚徘徊。值得一提的還有歌手陳奕迅獻唱《在這個世界相遇》聽完整個靈魂都飛起來了。
(插視頻)
但兩極化的評論卻引爆了網絡,“抄襲”、“情懷騙子”等字眼層出不窮。作為一個期待《大魚海棠》很久的資深粉,沖著鐘愛畫師的人物造型,這本電影一上映我就沖去了電影
和諸多上趕著欣賞這部“良心國漫最高”的觀眾們一樣,說不失望是不可能的。這本電影曾在2013年以45天里獲得超過158萬元資金支持創下中國眾籌融資的記錄,群眾力量引發的感動加之導演對中國古典因素的迷戀。導致這十二年凝聚成的《大魚海棠》令我覺得,導演和編劇憋了太久,有太多太多話想和觀眾說,他們的情懷比那片大海還深。
但觀眾想要看到的情懷,絕不是把莊子遨游天際的“鯤”畫成海豚,也不是如陰魂不散般的旁白雞湯。
正如我們知道,默片是電影史發展出現的一個階段類型。鏡頭畫面到位了,許多臺詞是不必要的,能省則省,觀眾也能看懂。電影畢竟是以影像為主的一門藝術。
女主她媽一直叮囑,人類很危險。人類很危險。人類很危險。但這種情節設置的后果就是令觀眾潛移默化地覺得:人間才是天堂。
比如女主角想要保護大魚,但四五次以上的東躲西藏,情節上十分雷同,臺詞一定要反復強調她的不離不棄生死相依,同樣是累贅。
《大魚海棠》原本所設定的世界十分宏大,一個應該波瀾壯闊的世界,卻只捧出了一顆冰心玉壺的少女心。奇幻世界(據說脫胎自中國古代傳說)和可怖的三角戀故事(經典五星的瑪麗蘇)完全被徒手撕成了兩部分,強行拼接,造成后半段觀感十分不適。
湫和椿的有些對話也令人十分不適,不少人看得尷尬癥都升級為尷尬癌了。這段詭異的三角戀中,唯一令我覺得合理的情節,就是湫想要碰觸卻收回的手。
所謂愛情,不會是砸碎了一個花盆或者大魚養成就能促成的事。愛情是兩顆無所皈依的心在茫茫大海中忽然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除去劇情的短板,為人詬病最多的就是“抄襲宮崎駿”。
屬于中國動漫輝煌時期的上美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探索之路確實漫漫其修遠兮,模仿宮崎駿之類的無可厚非,甚至能算一種進步。
我很喜歡永定土樓為主場景的還原設計,這種大紅色主導的畫風,從燈籠、春聯到衣襟,很多人會聯想起了吉卜力和宮崎駿,但我覺得,只要找的模仿致敬學習偷師對象沒有錯,那么,類似的嘗試,都是值得鼓勵,要知道,宮崎駿《千與千尋》的靈感源頭還是臺灣山城九份。說來說去,生死同源罷了。
大概許多人都不知道,《千與千尋》(2001)還曾被指“抄襲”徐克導演的《小倩》(1997)。
所有起步者,都是在模仿優秀和自我改進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將《大魚海棠》抬到國漫最高實在牽強,情懷也不應該是多次跳票和劇情粗糙的借口。但當看到影片末尾那一串長長的眾籌名單,還是很感動。
我們在期待的東西,有人為之奮斗,還是很開心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