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夢
睡夢中,迷迷糊糊做了一個夢,也不知道是夢還是半夢半醒。
就夢到自己面對了一個抉擇,那個抉擇似乎是美容高級班面試即將出的一個考題。
那就是:如果你老婆和老媽掉進了水里,你會去救誰?
記得夢中的自己,想到了一個絕佳的回答方法。
我可能會這樣回答:
對于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老婆和老媽同時掉入水中,現實中的我或許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
這是個雙避沖突。既不想老婆掉入水中,也不想老媽掉入水中。
最佳的處理方法是防患于未然,讓老婆學會游泳,然后去救老媽。
但是如果這個前提不成立。我會怎么做?
兩個都不救?當然不可能。
我想,如果有可能,我會喊上身邊的一個人去救其中的一個。然后我自己去救另一個。
那么問題又來了?
我要去救老婆還是老媽呢?
如果身邊沒有人,我怎么辦?去救老婆還是老媽呢?
所以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逃避不了的問題,遇到雙避沖突,必須要選擇一個,如何選擇。
我仔細讓自己感受,如果處于那種狀態,我到底救誰?
就在我跳入水中的那一剎那,我明白了。
在我落入水中的那一瞬間,我的身體傾向了誰,我就真正的想去救誰。
這個就是潛意識的選擇,身體知道你的潛意識如何選擇。
通過上面的那個夢,其實我漸漸明白了我為什么做了這樣一個夢。
其實那個夢之外,我還做了一個考試的夢,我夢到我面前一張試卷,但是我什么都不會,然后我特別想看身邊的人的答案,但是又不好意思去問,因為身邊的那個人是我很敬重的人,我怕他會藐視我。
而監考的人,居然是我讀研時候最怕的女老板。
這兩個夢其實是連著的,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在面臨一個抉擇,而且這個抉擇讓我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對于抉擇,我如何選擇呢。
part 2 不知道如何選擇,那就先讓自己行動起來。
就在那個救人的選擇,我自己不斷捋順的過程中,我就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
與其在岸上,不停的著急,想啊想啊想啊,內耗自己的精力,不知道去救誰,還把最寶貴的時間成本浪費掉。
不如先跳入水中,當壓力來襲,你自然就會無意識產生選擇。
比如我,當我在糾結如何選擇對我最有利,對于我選擇的那個方向我不是很精通,將要面對巨大的壓力的時候。
難道我不是應該先讓自己去熟悉那個方向嗎?
你不去做,你永遠不知道哪個選擇適合你。
即使一開始的選擇是錯誤的,在做了之后,還可以改變方向,至少節省了時間成本。
你不去做,你永遠不知道原來你的潛力那么無限。原來你可以做到的。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的。
《刻意練習》中說到,每個人的智力差別并不是很大。關鍵在于后天是否真的經歷過正確的選擇,不斷的努力,反復的跨過舒適區,不斷的成長。
這樣才是一個良性的過程。
至此,我似乎給了自己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
這也是我以前聽羅胖的一個音頻中聽到的。
面對選擇,先去行動。
但此處有個前提,你的自身能力需要在一個較為完備的狀態。
Part 3?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長期的積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上面這句話是《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的軍形篇的內容。
但我要說的并不是成功,而是面對選擇,去行動之前,你得掂量好自己的真實水平。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過去我們總是覺得知彼更重要,但實際上,不知己,再知彼也無用。
在孫子看來,知己是了解自己能否戰勝的關鍵。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做好全然的準備,這個準備是在匹配我們目標的前提下去做的。
你不能說我都不懂機械,讓我去造飛機。。。這太夸張。
你別覺得好笑,真的有好多人做這樣的事情。
比如很多創業者,自己創的領域,自己都不太懂,就說去做,做了再說。
比如銷售員,都不了解自己的產品,出去做營銷,能成功才怪了。
再說到最早的那個問題,去救老婆還是老媽,你自己連游泳都不會,跳下水,不是找死嗎?
所以去行動之前,讓自己大量的、充分的、長期的積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何積累?
這個話題太大,以后想寫再寫吧。
今天就說這么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