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電影《剩者為王》里,舒淇扮演者盛如曦作為一個三十多歲還沒有結婚對象的剩女,多次和自己的媽媽吵架。當時盛如曦覺得自己的媽媽完全沒辦法溝通,她媽媽就是為了面子,想要趕緊把自己嫁了。
直到她的媽媽得了老年癡呆,她才明白過來,媽媽這么著急自己的終身大事,無非就是怕等他們老了,沒有人能像他們一樣再照顧她了。
吵架也好,被孩子討厭也好,父母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你要幸福。
可實際上,作為孩子的我們反而覺得父母管我們管得太緊了,我們已經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晌覀兊母改福瑢嵲谔珕?,所以,漸漸得,我們覺得和父母之間有了一道無法跨越的代溝。
2
昨天,小連又和父母吵架了。
她喜歡上了一個外地男孩,男孩家在農村,沒房沒車,但是個積極上進有想法的人。小連很喜歡男孩,希望自己能和他結婚,一起為未來打拼。
小連的家庭環境不錯,她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嫁給門當戶對的人,自然堅決不同意。
因為這件事情,小連和父母的關系鬧得很僵,她很少主動打電話回家。如果父母打來電話,她也不愿多說幾句,語氣總是很冷淡。
小連和我抱怨,她和父母的代溝太深了,他們根本不理解自己的想法,現在話都說不到一處去。
其實,小連說的話,我多少有點理解。
畢竟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生活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我們也慢慢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生活的圈子,喜歡的人。遠在異鄉守護著那個家的父母,似乎早已跟不上我們的步伐,要想他們還能像小時候那般交流得順暢,也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養育了我們十幾年的父母,真的會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嗎?竟然讓我們用那么冷漠和不那么客氣的態度對他們說話?
3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我父母在33歲生下我,他們是普通農民,沒有什么學歷。以我和我父母之間相隔了三十三年的距離,還有知識上的差距,算得上真正有代溝了。
可是,我從上學到工作,我人生中每一次重要選擇,我都會和他們商量,聽聽他們的意見。雖然中間會有分歧,也不一定會按他們的意愿去做,但因為我們之間有了很多的溝通交流。即便當下他們很生氣難以接受,但后來他們都會尊重我的決定。
我曾問過我的父母,為什么我的每個決定,他們都會尊重我的選擇?
他們說,因為我每次都會問一下他們的意見,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也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權衡之后,覺得我說得有道理,自然會尊重我的選擇了。
所以,父母并不是不理解我們,只是因為缺少坦誠的交流,才讓彼此多了層隔閡。而那些所謂的代溝,不過是我們不愿意多花一些時間和父母說話的借口。
我并不認為,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做到無話不說,但一定不存在真正的代溝。
他們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他們的孩子著想,雖然不盡完美,但肯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一些他們曾經吃過的苦和走過的彎路,能過上輕松一點的生活。如果僅僅因為想法不同,就覺得有代溝,就開始冷眼相對,不愿意和父母多說話,我認為那是對父母的極不尊重,想法可有不同,但不能沒有尊重。
4
《奇葩說》有一期關于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辯題。
以蔡康永為代表的正方,堅持認為朋友圈是幫助我們與父母溝通的一道橋梁。以馬東為代表的反方,則認為屏蔽是一種保護,避免我們因價值觀不同而產生沖突。
不管辯論雙方從哪種角度論述,都不曾脫離這樣一個主題:尊重父母。
讓父母隨時了解自己的動態,隨時分享交流,這是一種尊重;選擇性向父母透露自己好的事情,不說不好的事情,是出于對父母的保護,也是一種尊重。
因為我們深知,在這個世界上,真正會為我們擔驚受怕的人不會是那個給我們發工資的上司,不會是那些對我們有所圖的朋友,只有那守在家等候我們幾句問候的父母。
在我們能力有限的范圍內,我們也要逐漸學著反哺,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他們需要的不是你多么功成名就,也許只是簡單的理解和關心。多一句問候,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解,就少一些隔閡。
5
有次和同事聽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先生的《寫給母親》,父母過早離開的同事,還沒聽完早已哭得淚流滿面。
由于年幼不懂事,想起曾經對父母說過的話,做的事情,同事總是后悔不已。
她說,那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有歸處”說得太對了。生活中有多少人子欲養而親不在,后悔不已。當我們父母健在時,又豈能因觀點不和,想法不同,就對他們不理不睬?
如果多說幾句話,多點理解,父母孩子之間真的沒有那么多的代溝,也不至于弄得各自背后抹淚。
觀念不同,但出發點是一樣的,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呢?不要總拿代溝做借口,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也許彼此就都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