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聰明可以從2個層面入手:
1、看他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2、看他那些概念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什么是生意?好像誰都都懂。那生意的分類也很簡單:好生意和壞生意。你可能注意到了:壞的不叫生意。如果進一步細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滿足溫飽的生意
2、能夠賺錢的生意(溫飽外的富余)
3、能夠成長的生意(富余越來越多)
4、能夠做到成長率不斷提高的生意(成長率)
很多人只覺得能賺錢的就是好生意。事實上,賺不到錢的,不叫生意,而賺的不夠多的都是差生意……
理論上,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意,真的談不上是在創業,因為這種生意總體就是脆弱的,甚至是脆弱無比的,客觀上它們一開始就只能和無法戰勝的敵人作對:
微觀上:不動產成本上漲;人工成本上漲;競爭者越來越多……
宏觀上:每一次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對它們都是一場浩劫……
絕大多數能夠滿足溫飽的生意,最終被證明長期不賺錢。如果長期只能滿足溫飽,那又有多大意義呢?
阿凡達里有一句話:如果你設定了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目標但最終失敗了,你的失敗依然高于別人的成功。
很多人覺得這是雞湯,但實際上發自肺腑。當你追求成長率的時候,即使最后收獲甚微,也比大多數連成長都沒有的人要強得多。真正的創業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樣賺錢,而是怎樣成長?怎樣明天賺的比今天多?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一件事,在思考上加一個維度:長期……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怎樣成長,而是不斷成長,長期成長……你想想就明白了,能夠成長,事實上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生意并沒有成長(和人一樣吧)……長期成長,豈不是難上加難?
這么定義創業的話,就不是萬眾的事情了。正因為創業這件事難,所以做到的人少,做到的時候能夠獲得的收獲也是最大的。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成長率的創業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很多人有加薪的經歷,但這不是成長率,最多只能算得上成長。因為他們的加薪,只是時間堆砌而已。熬到一定程度,薪水就漲了一點。至于他們在業務上是否成長了,真的很難說。所以當我們回顧自己發展的時候,也要冷靜地看一看,哪部分歸功于成長,哪部分歸功于成長率。
保持成長率已經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了,沒有成長率的公司,不值得風險投資進入……在風投眼中,成長率最重要。如果我們在成長率這個最必要且重要的指標上不夠苛刻,那么后面的結果只能是自己選的自己受著了。即使走了狗屎運,也不過是拿著火把穿過了火藥廠的傻子。
當你研究一個創業點子的時候,能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到成長率的驗證上,哪怕只不過用一小時去思考,最終得到的結論也可能與國際頂級投行專家相差無幾了……
你向一個方向前進,需要有速度,不然只會原地不動。如果你希望越跑越快,那么必須引入一個加速度才行。如果速度不夠快,只要加速度夠,一定可以達到理想中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最終會超過那些速度比你快,但沒有加速度的人。
那我們自己的生意速度如何?加速度如何?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問題,可是相當燒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