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重新認識了”成長率"

2017,4,7

事實上,關于“萬眾創業”的爭議,本質上只不過是“詞匯之爭”。我們早就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大腦就好像是一個操作系統,而所謂的“思考的操作系統”,是由一個一個概念構成的。

我從來不認為“聰明”這東西是天生的,我更傾向于所謂的聰明,是習得的,是積累的,是可以不斷成長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沒有上限的。這樣的理解,來自于我對“ 聰明 ”這個概念的定義:

看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

看他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看他腦子里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在學習當前這個專欄的過程中,大家想必早就發現了,我們不斷反復提煉、矯正、修正、添加、刪除自己的概念,可很少有什么重要的概念,是我愿意直接套用詞典釋義的 —— 詞典(甚至包括百科)只是“入門工具”,它們只能給出最基本(事實上在關鍵的時候還總是不一定正確)的解釋,至于對于我個人來說,那概念意味著什么,我只能靠我自己不斷探求,—— 所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眼里,說的也不過是如此樸素的行動。

于是,我們一起全方位定義了很多概念(用俗話說,就是“吃透了那些概念”):“財富自由”、“注意力”、“安全感”、“資本”、“抱怨”、“年化復合回報率”、“剛需”、“避險”、“活在未來”、“長期”、“給自己打工”、“需求”…… 事實上,每一期的文章,就是在打磨一個概念而已,然而,這個“而已”經年累月(注意,甚至偶爾會是“瞬間”),最終一定會給經歷了升級的人帶來巨大的變化,我經歷過,我清楚。

差別其實很大。在有的人腦子里,一個概念是一篇完整、清晰、例證豐富的文章,甚至是一本厚厚的書,在另外一些人腦子里,那個概念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抑或甚至干脆是另外一本爛書。

當我談到“什么是落后”的時候,就有很多讀者表示壓力山大。想必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又會出現一批人覺得危機感加劇。

不過,在解決這個危機感之前,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為什么之前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壓力呢?

那是因為你之前腦子里:

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

所以你不恐懼,不慌張并不是因為已經準備好了,而完全是因為“無知者無畏”啊。

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都經歷過這個時期。關鍵在于我不會否認事實,而是會掙扎著繼續前進,因為我知道自己除了這條路之外,別無選擇。

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因為覺得難就放棄了,那估計什么事情也辦不成了。

現在讓我們先來看看 “萬眾創業” 中的組成部分:“創業”,至于 “萬眾”,一會兒再說 —— 什么是創業?滿足哪些條件才叫創業?那些在創業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創業?

我們先研究一個更為樸素的詞匯吧:生意。什么是生意,好像誰都懂,至于生意的分類,也貌似很簡單:好生意和差生意。那,有沒有壞生意呢?—— 你可能已經想到了:壞的不叫生意。

也不是不能進一步細分,生意大抵上有以下幾個層次:

滿足溫飽的生意;

能夠賺錢的生意(溫飽之外還有富余);

能夠成長的生意(富余越來越多);

能夠做到成長率不斷提高的生意(這里包含著一個很多人從來都沒想過的概念:成長率)……

你看,在這里,從第一條開始,絕大多數人就已經有分歧了。大多數人在考慮生意的時候,所謂好生意,只能想到這個層面:“能賺錢的就是好生意”。事實上,賺不到錢的,不叫生意,而賺得不足夠多的,都是差生意…… 難道生活沒有成本嗎?生存沒有成本嗎?裹腹納稅,都是成本,而且還是很高的成本 —— 哪怕做過一點點生意的人都能深刻地理解這個“道理”。

理論上,做“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意”,真的談不上是在“創業”,因為那種“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意”,總體上就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說是“脆弱無比的”,它們從一開始就只能與各種事實上無法戰勝的敵人作對:

微觀上來看:

不動產成本(比如房租)在不斷漲;

人力成本在不斷漲;

競爭者數量越來越多……

宏觀上來看:

每一次社會的經濟結構變化對它們來說必然是一場浩劫……

所以,很快人們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能夠滿足溫飽的生意,最終被證明為“不會長期賺錢”。長期,很難做到。另外,若是“長期只能滿足溫飽”,那又有多大意義呢?

于是,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我們得修訂一下“創業”的概念了:

不能不斷成長的生意,談不上是“創業”。

我記得《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過一句話,大意是:

如果你設定了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目標但最終失敗了,你的失敗依然高于別人的成功。

很多人覺得這句話就是雞湯,但是我倒覺得這應該是他發自肺腑的真實感想。

東北有一句老話叫: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在我看來見過“豬跑”很重要。所以不要覺得我總在給大家提更高的要求,實在是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在不停前進的。

所以類比卡梅隆導演的這句話,我也想說:

當你追求成長率的時候,即便最后收效甚微,也比大多數連成長都沒有的人要強得多。

所以,真正的創業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樣賺錢”,而是“ 怎樣成長? ” 如何才能做到今天賺 100 塊,明天賺 110 塊,后天賺 121 塊(這只是“簡單粗暴地舉例”,數字只是“為了示例方便”)? 如果沒有成長,那就退回去了,變成“溫飽生意”了,因為有一個每個人都看不到,但每個人都受影響的東西在空中飄蕩—— 通貨膨脹 (雖然有些“冷靜”的經濟學家會告訴你,他們認為通貨膨脹其實是個“偽概念”)……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一件事兒,一件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次的事情:

在我們的思考上添加一個維度:長期……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怎樣成長”,而是“不斷成長”,即,長期成長 —— 你想想就明白了,能夠成長,事實上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你看看這世界最終展示的結果就明白了,貌似每個生意都有機會成長,可最終絕大多數生意并沒有成長(跟人一樣吧?)…… 長期成長,豈不是“難上加難”?

甚至不用再深究下去,只不過是看到這里,估計你就已經有結論了:

創業這事兒如果是這么定義的話,這就很難是“萬眾”的事兒了……

所以,當我們鼓勵萬眾創業的時候,事實上是在鼓勵萬眾自尋出路,自力更生 —— 事實上,這種選擇也真的沒有什么負面作用,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有心的人們總是在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多多少少有些進步,不是嗎?從這個角度望過去,身處逆境的人更應該“創業”(這里,“創業”的意思,取“做滿足溫飽的生意”),難道應該鼓勵他們“滿足不了溫飽就當減肥了吧”嗎?!

而正因為“創業”這件事難,所以做到的人很少,做到的時候能獲得的收獲也是最大的。

比如說公司。全球范圍內真正達到“有成長率”的公司就不多,之前介紹過的GAFATA算是。而且即便他們已經非常優秀,也在不停地尋求更高的成長率。

再說說朋友。我們周圍有很多好朋友,但是真正成長,并且有成長率的應該屈指可數。這些朋友多半不太高調,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都用到成長中去,所以如果你不仔細觀察,可能也察覺不到他們的優勢。

最后說說我們自己。當你不知道“成長率”這個概念時,你可能只會努力地保持成長。但是當你腦子里有了這個概念之后,相信你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那些已經擺脫了溫飽束縛的人,為什么要選擇去做“以滿足溫飽為目標的生意”呢?事實上,還真的有很多人這么選擇了呢 —— 因為他們追求“安全感”,于是,把成長放到了(起碼)第二位,或者干脆忘了更重要的東西: 應該(只)仔細考慮成長 。

讓我們再看看,什么是 “成長率不斷提高的生意”。今天賺 100 塊,明天賺 110 塊,后天賺 121 塊…… 這是在成長,但是沒有成長率,每天的成長都是恒定的 10%。成長率 10% 是什么樣的呢?今天賺 100 塊,明天賺 110 塊,后天賺 122 塊,大后天賺 137 塊…… 成長率 10% 其實是個“很嚇人”的數字 —— 如果你已經習慣于“復利”思考的話,就不用算也猜得出來那有“多嚇人”!

你可以參照這個表,感受下“有成長率的成長”會是多么的驚人。

于是,你可以反過來判斷了:

那些天天琢磨如何保持“ 成長率 ”的創業者才是真正的佼佼者。

能夠有成長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保有成長率,那就更是難上加難。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朋友,一定要在欽佩的同時,認真向他學習。

個人的成長率如何體現呢?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標準來衡量吧!比如說“薪水”。

很多人都會有“加薪”的經歷,但是這不是成長率,最多只能算得上是成長。

因為他們的加薪,只是時間的堆砌而已。

說白了就是熬到了一定程度,所以薪水也就漲了一些。至于他們在業務方面是否真的成長了,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當我們回顧自己的發展的時候,也要客觀冷靜地看一看,究竟哪部分的漲幅歸功于“成長”,而哪部分的漲幅歸功于“成長率”。

如果說沒有“成長率”的貢獻部分,那你就要打起精神了。

注意,都不一定是“提高成長率” —— 保持成長率已經是難上加難再乘以難了吧?到這里,就有個很嚴肅,甚至可以認為是“很深刻”的結論了:

沒有“成長率”的創業公司,不值得風險投資進入……

再翻譯一遍,就是,

在風險投資者眼里,“成長率”最重要。

我個人是很敬畏“關鍵知識點”的。很多的時候,那些“關鍵知識點”明晃晃地放在那里,貌似誰都可以看到,可最終,大多數人就是能夠做到“視而不見” —— 我不是說你,我是在說我自己!我自己當初也對這個“關鍵知識點”視而不見…… 直到我虧了很多錢(至于虧了多少錢,我不好意思告訴你或你們)之后,復盤的時候才發現,那些錢就是對關鍵知識點(“成長率”)缺乏敬畏的代價。

之前我提到過,每次復盤的時候,復盤自己的決策過程,最終的結論總是一樣的:

當初在選擇的時候,要么是①干脆忽略了某個必要的條件;要么是②在某個必要的條件上沒有做到足夠苛刻…… 就這么兩個原因,完全沒有其他任何理由。

如果,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對“成長率”這個最必要且最重要的指標上不足夠苛刻,那么后面的結果只能是“自己選的自己受著”了。即便是走了狗屎運獲利了,也只不過是“拿著火把穿過了火藥廠”而不自知的傻子。

“關鍵知識點”的奇妙之處也在這里,它太寶貴了,乃至于“無價” —— “無價”的另外一個直白的意思就是“沒有價格”,或者更直白一點,“沒辦法有價格”。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虧了那么多錢才深刻理解的道理,我想賣給你,你會出多少錢?你能出多少錢?首先,你出多少錢都可能沒用,因為前提是我愿意講給你聽;其次,更為重要的是,我想要多少錢也沒用,因為那“關鍵知識點”通常只不過是“公開的秘密”,誰都知道,或者說,“誰都感覺自己早就知道”…… 之前我告訴你 GAFATA 的秘密,你真的愿意為此給我多少錢?—— 事實上,無論是多少,我都能理解,因為你知道、我也知道那結果的意義。于是,我當然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為一個“無價”的事情具體收費多少。

然而,以上的文字,如果你仔細思考過,反芻過,最終可能會產生一個非常嚴肅的結果:

當你研究一個創業點子的時候,能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長率”驗證之上,哪怕只不過用上一個小時去思考,最終你得到的結論,也很可能與國際上頂級投行的專家質量已經相差無幾了……

—— 這絕對是事實,這也的的確確是“關鍵知識點”的力量。在“關鍵知識點”面前,立竿見影的效果真真切切地存在。

如果大家對高中物理有些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我們所說的成長和成長率,其實就對應著物理里的速度和加速度。

你向一個方向前進,需要有速度,不然你只會原地不動。而如果你希望越跑越快,那就必須再引入一個加速度才可以。

如果你的速度不夠快,但是卻有一定的加速度,那就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假以時日你一定能夠到達理想中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你會最終超過那些起初比你速度快,但是始終沒有加速度的人。

回過頭來看,我們之前學過的很多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如果你把一個概念弄清楚了,以后再學習其他知識的時候,也會更加便捷。

硅谷的投資大神彼得·蒂爾在他的《從0到1》里提到,餐廳也好,電影也罷,都是“爛生意”(Shitty Business)—— 很多人不理解,紛紛表示“那就把爛生意都交給我吧!” 事實上,從彼得·蒂爾的角度望過去,他說所描述的都是事實。基于他的標準的事實,那么那些生意就很難有成長率 —— 雖然可能會長期,雖然可能有成長,所以但是,就是不適合他那種投資人,他那種資本。

簡單明了。

然而,即便是餐館這種在彼得·蒂爾眼里的爛生意,也不見得大家都能做。市場早就證明給我們看了,這世界的餐館(全世界都實在差不多),1/3 賺錢,1/3 賠錢,1/3 維持…… 也就是說,別說成長率了、別說成長了,就是只做一個“維持溫飽”的生意,也依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從業者“不合格”。

好了,這星期你可要天天想了:

你自己曾經考慮過的“生意”,究竟屬于哪一個類別?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之前你可能沒有思考根據,現在有了 —— 你會發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問題,那可是相當地燒腦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