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讀書使人完整,討論使人完備,寫作使人完善。”讀書和寫作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廉價的奢侈品了。
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那么寫作就是一個把信息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并進行輸出的過程。
在人人都可以寫作,人人都可以為自己代言的時代,寫作就是個人為自己發聲的有力武器。
寫作很好,但是很難!很多人一提起寫作就發愁:滿肚子的話,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或者,洋洋灑灑幾千字,別人卻不知所云。
寫作能力出眾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為重要的寫作原則,并在寫作的過程中反復不斷地使用。那么這些被反復使用的原則是什么?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書可以告訴你答案:只要我們掌握了書中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我們也可以寫出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作者是布蘭登.羅伊爾,出生于加拿大,就讀于哈佛大學,后來在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擔任主管。
任職于Kaplan期間,他潛心研究英文寫作、語法與邏輯推理教學,并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獨創了一整套教學體系。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先后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五次榮獲“總統圖書獎”金獎,2011年榮獲“年度教育圖書獎”,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入門考試的必備讀物。
這本書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列舉了20條高效寫作原則。此外,作者還在書中列出了13道寫作練習題,便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可以說,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些重要寫作原則,寫作就可以變成一項信手拈來的簡單任務。
一、寫作結構
E.B.懷特說過:“當你說一件事情的時候,確保你說清楚了。如此,你言說的機會才合理。”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的結構要清晰,表達要明確,才能讓人明白你所表達的內容。
本書提倡的寫作結構就如人的骨架,讓人一看到就知道這個骨架的好壞和完整性。如何才能讓文章的結構清晰呢?有三點我們要注意:自上而下、結論先行,分解主題和善用連接詞。
1.自上而下、結論先行? ?
我們平時遇到的寫作體裁除了小說、散文和詩歌外,其它的大多是向人表達觀念、陳述理由的議論文。
議論文的寫作意圖是一般是解釋或告知。為了用最高效率的方式傳遞信息,我們應該運用“自上而下、結論先行”的方法寫作,然后運用細節做支撐,不要玩“我有一個秘密”的把戲。
舉個例子說明:
對話一:小李,你去商場的時候能幫個忙嗎?你坐扶手電梯來到四樓,然后向左轉,經過幾件服裝店后會看見一個路口,你向右轉,然后經過一間鞋店,在鞋店的后面你會看見蟲蟲玩具店。你能在玩具店幫我買一只中號的泰迪熊嗎?
如果你是小李,聽了后會不會抓狂,特別當你最后弄明白說話人的重點時,你可能還得請說話人再把所有內容重復一遍,以便記住細節。
再看對話二: 小李,你去商場的時候能幫個忙嗎?我需要一只中號的泰迪熊,在商場四樓的蟲蟲玩具店就可以買到。你坐扶手電梯來到四樓后向左轉,經過幾件服裝店在第一個路口向右轉,你會看到一間鞋店,在鞋店的后面就是蟲蟲玩具店了。
對話二中的說話人就采用了“自上而下、結論先行“的原則,把“在蟲蟲玩具店買一只中號的泰迪熊“的重點先表達出來,這樣就能讓接受者一下子就抓住了重點,提高了行動效率。
寫作也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倒三角形結構,先寫最重要,次重要,之后寫最不重要的,就能讓信息的傳遞更加明確。本書提到的”自上而下”原則其實就是金字塔寫作結構中的一種。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一書的作者這樣定義“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按照由高到低的層次來說明主題中心思想,先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達出來,然后通過關鍵層級和次要層級來論證中心思想。
可以看出,不管在說話還是寫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原則都可以大大提高傳達信息的效率。
2.分解成三個主題
在“自上而下”原則的基礎上,如何證明或描述已經提出來的結論,就需要合理地分解主題了。我們可以把主要內容分解成二到四個主題,能分解成三個主題最好,就如我們平時見到的文章都喜歡圍繞三個關鍵觀點或概念來進行闡述。
作者提倡的把文章分解成三個主題的原則,與《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書中作者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認為“三”這個數字是穩定事物的最小數值。
比如桌子三條腿可以穩定,風力發電機的風扇葉片只有三片,很多東西也表現出三的獨特,比如三位一體、三段論、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等等。
三個主題的排列順序是根據文章內容來決定的,你可以選擇并列關系或遞進關系。如果把每一個主題內容的引導句(主題句)放在每一個主題的開頭,那么文章的結構就可以更加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3.善于利用連接詞
在《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一書中,作者把連接詞看成是文章“通順”的靈魂,使用正確的連接詞可以讓文章更加流暢。
巧妙的是,《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作者把轉折詞,就是連接詞比喻成交通燈。
如“此外、而且、換句話說”等連接詞如同綠燈,指導讀者沿著相同的方向繼續前進;
“但是、另一方面、相反地”等連接詞相當于黃閃燈,它會提示讀者準備轉彎了;
“總之、最后、因此”等連接詞相當于紅燈,表示即將到達。
所以我們在寫作時,要好好利用連接詞來連接文章,讓文章讀起來更加流暢。
掌握了結論先行,分解主題和善用連接詞的寫作原則,我們就可以把文章骨架建構地更加清晰和完整了。
二、寫作風格
每個人都有一副骨架,而骨架上的血肉卻是各有不同。就如有的人身材姣好、凹凸有致,有的人肥胖臃腫,有的人干癟黃瘦。
如果說寫作結構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寫作風格就如同文章的血肉。如何讓你的文章血肉豐滿,引人入勝呢?那就要從具體的描寫,簡潔的表達來入手了。
1. 描寫具體化和例證個性化
描寫具體化
好的文章,必定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如你要描寫一個小女孩,如果只是寫了句:“她是個小女孩。”我們就無法得知這個女孩的具體情況。
如果用準確、具體的詞語和句子來描述,結果就大為不同,如“這個6歲的小女孩,長得眉清目秀,性格活潑,喜歡蹦跳。“。具體的描述加深了我們對女孩的印象,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例證個性化
作者布蘭登認為,當人們讀完一篇文章后,能長時間記住的往往是其中的事例和細節。
因此在文字描述中,我們不妨試著加入個性化的例子,通過陳述、引用、類比、比喻等手段讓人們的印象更深刻。
還是拿描述小女孩為例,可以加入個性化的例證,如“她的皮膚白皙,小嘴飽滿,鼻子秀氣,眼睛閃閃發亮,誰看誰喜歡。當她的嘴角上揚時,銀鈴般的笑聲像珠子一樣滾落一地。“
通過個性化的例證,讓文章充滿了畫面感和立體感。
2.使用簡潔的詞語和句子
威廉.斯特朗克說:“文章有力貴在簡潔。句子不應包含不必要的詞語,段落不應包括不必要的句子。”
文章內容能夠清楚表達作者的觀點或者傳遞信息就好,不要貪多。而表達的簡潔也更容易讓讀者抓住核心觀點和信息。
如何做到表達簡潔呢?就是要刪掉不必要的詞和句,把長句拆分成有力的短句。
刪掉不必要的詞和句
把過多的限定詞、重復的詞句或不必要的自指短語刪掉,剩下最簡潔和重要的詞和句。
如把“外表引人注目”改為“引人注目”,“把相當優秀“改為”優秀“。把”他是個沒有經驗的新手。“改為”他是新手。“
避免使用這些“我相信”“我感覺”“在我看來”不必要的自指短語。
把最重要、最精華的詞句留下,就如我們全身上下毫無贅肉,一切剛剛好。
長句拆分成有力的短句
太長的句子,容易讓讀者迷失在分析句式結構的迷霧中,增加了閱讀難度。如果有太長的句子,考慮切分成短句表達。
如“你們在祝賀之后將作出與之相應的為尋求一個解決多年來困擾聯合國的問題的公正而實際的辦法而進行的努力。”
可以把這個長句拆分成短句表達“你們在祝賀之后將作出與之相應的努力,為多年來困擾聯合國的問題,尋求一個解決的公正而實際的辦法。”
可以看出,短句簡單明了,力量強大。
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內容簡潔與前面的具體描述并不沖突。簡潔就是用精簡、重要的詞句來具體表現例證。
當我們學會用簡潔、準確的詞句具體描述文章內容時,我們的文章不僅有血有肉,而且胖瘦恰到好處。
三、可讀性
寫作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寫作風格是文章的血肉,那么可讀性就是文章的裝扮了。人的裝扮各有千秋,有的人打扮入時,有的人堅持樸素,有的人著裝庸俗。
在自媒體繁盛的今天,文章的裝扮(可讀性)卻有相似的評判標準:頁邊空白,段落簡短而分明,關鍵詞句突出,文章內容優質不怕挑刺。那么,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呢?
1.利用排版和設計、可讀性工具增加美感
平時我們一般都是在手機、電腦等網絡平臺展示文章。網絡平臺的文章,首行縮進兩字符已經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行距和段落間空行則更加影響閱讀體驗。
所以要注意增加文檔的頁邊空白。用空白把段落隔開,避免一大塊文字緊貼頁面邊緣可以使文章讀起來更加輕松。
運用可讀性工具
為了突出關鍵詞、短語和重點句子,恰當地運用粗體、斜體、破折號、項目編號等符號,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可讀性更強。
2.回顧和修改
很少有作家能夠一氣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數寫作高手都需要回顧和反復修改文章。古人以“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說明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
就如傳世巨著《紅樓夢》是曹雪芹 “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有的心血之作。
作者在這里將喜歡的文章部分稱為“花兒”,而不喜歡的部分為“灰塵”,當你集中精力專注于不停地完善“灰塵”時,你會發現這些“灰塵”也會變得像“花兒”一樣美好,寫作就是一個不斷創造“花兒”和塑造“灰塵”的過程。
寫好一篇文章后,經過重讀和反復修改,把“灰塵”變成“花兒”,并給文章加些“小裝飾”,如粗體、斜體、破折號、項目編號、列舉和陰影等符號增強美觀性和可讀性。
結語:《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的重要寫作法則,大多數是我們平時寫作時容易忽略的基礎點,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刻意練習,掌握了文章的結構、風格和可讀性等寫作原則,我們也能寫出一篇篇骨架清晰,脈絡分明、血肉豐富,裝扮得體和賞心悅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