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寫作群報大人暫不命題,讓大家自由發揮,一時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要不就先從剛過去的雙休日寫起吧,流水賬一篇。
周六回去看望父親,他說想買條棉褲,下午我們就去逛街。在商場轉了半天,父親挑中了一條深灰色光面的羊毛褲。我看到旁邊的小碎花女士棉褲也很漂亮,想起大姑說她腿疼,想買一條羽絨褲,就給她打了個電話。沒想到大姑說她也在這家商場,只不過和我們不是一個樓層。
售貨員極力向大姑推薦一款特別厚的駝絨褲,黃褐色,穿上很顯胖。但大姑已經顧不上美觀了,只要保暖性好。但第二天她還是退貨了,因為褲子又重又厚,穿著太累人。
大姑要和她的朋友們匯合,我們就又分頭行動了。
從商場出來天已經黑了,附近的食品一條街正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父親從小就生活在這里,雖然現在老街老巷老房子早就拆的不見蹤影,但爺爺以前工作過得銀行還在,高大的漢白玉石柱,還依稀宣示著它昔日的輝煌。
我們在一家小飯館點了兩碗熱乎乎的南瓜紅棗小米粥,一碟涼拌芝麻海帶絲,一碟酸辣涼粉,又要了一張香噴噴的韭菜雞蛋餡餅,一頓非常可口實惠的晚餐。
飯后我挽著父親,踏著月色慢慢往家走。閑聊中說起30多年前我們的鄰居。父親說他家的大兒子很有出息,現在北京一家大醫院當科室主任,還給父母在北京買了房,但凡回一趟老家,都是縣長親自接待,前呼后擁,好不風光。
這是那個我童年生活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學習就非常刻苦,在那個作業普遍很少的年代,他經常挑燈學習到深夜,還把早點錢省下來買復習資料和英語磁帶,即使是暑假也每天早早起來在院子里背英語。雖然那時我的成績也不差,但學習態度卻和人家差了十萬八千里。因為這一點,也沒少挨母親的罵。
他高中畢業后上了本省的一所醫學大專,后被被分到縣醫院工作,結婚生子。但他一直沒有中斷學習,幾年后考取了北京一所醫學院的研究生,進而成了留美博士,直到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現在還不到五十歲,已經是博士生導師和業界的科技新星了。
后又談到另一位老人,她是二姑的老師,也是我們這里有名的婦產科專家。兩個兒子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葡萄牙。老伴兒去世后她就去了養老院,現在92歲了,還經常和學生們在微信里互動。
我說:“楊老太太真了不起,90高齡還玩智能手機。爸,你比人家小近20歲,怎么就學不會用微信呢?”
父親說:“人家是知識分子,我可比不上。會玩微信能咋?兒子們走上那么遠,老太太身邊連個招呼的人都沒有。”
我們倆都沉默了。過了一會兒,父親又說:“孩子們就是這,越優秀的走得越遠,留在身邊的都是沒出息的。”
我又好氣又好笑:“爸,現在就是這個沒出息的陪著你吃飯遛彎買衣服呢,你這一竿子把一船人都掀翻了。”
父親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也不是沒出息,我是說你讓蟲蟲(女兒小名)到那么遠的地方上大學,還要出國,將來你們老了靠誰?”
“天高任鳥飛,我還是希望孩子能過上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不會成為她的牽絆。至于養老,我們這一代人壓根兒就沒想過要靠兒女,將來養老院地干活吧”。
曾經和同學討論過抱團養老的問題,一群志趣相投的老人住在一起,養幾只貓,喂幾條狗,再種幾畦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家務活大家輪流做,互相照顧、互相依靠,豈不樂哉。可關鍵是哪有那么大地方呢?
這是個比較燒腦的問題,不想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