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走過的彎路:
因為受到身邊朋友的鼓動,從2016年,我開始寫作,準確來說,那時寫的應該叫日記或者反思錄,斷斷續續的。
為了讓自己能持續規矩的寫下去,加入了寫作群,開始一周一篇的速度來輸出。社群解決了輸出頻率,新問題來了,不知道寫啥。
想來想去,可能是自己輸入不夠,于是開始學各種課程,畫各種導圖,把別人的內容囫圇吞棗的咽下,再一知半解的寫出來。回看這段時期寫的文章,忍不住感嘆:‘哇塞,這是我寫的?’。
寫作這3年多,頭兩年都在摸索,走了不少彎路,直到從事了新媒體工作后,才算是找到一些門道。凡是技能,就需要刻意練習,寫作也不例外。
再后來,有幸得到朋友邀請,在他的社群里做了一次寫作分享,收到很多小伙伴的提問,促使我把有共性的問題寫下來,誤打誤撞開啟了“專題式輸出”,終于有種正式入門的感覺。
如果你是剛開始寫作的小白,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避免彎路,節省時間,那么我所走過的彎路,也有了它的價值。
一、專題式寫作的好處
1. 聚焦某個領域深挖,隨著思考的深入,輸出的內容更有深度。
試想一下,即使你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模一樣的,對一件事的認識是停留在表象,還是能深入剖析底層邏輯,這帶給讀者的價值,是差之千里的。
當你在一個領域挖的越深,你就知道越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和區別于那些人云亦云的想法。把它們寫出來,對于想了解這個領域的人,你就是指路明燈。
2. 給讀者穩定的心理預期,被動式打造個人ip
當你長期輸出特定領域的內容,就會在讀者心里建立穩定的預期,每當想了解這方面的內容,打開你的文章就能找到答案,你就成了讀者信任的人,你的個人ip就成了某某領域的專業人士。
你甚至不用苦思冥想到底怎樣打造個人品牌。
這時候,再來著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遲。
二、專題式寫作是什么
1. 兩個要素:文體、內容主題
文體——不是按照文學的劃分方法,而是按照現在比較常見的文字形式。比如書評/影評,小說/故事,產品測評文,觀點文,朋友圈短文等等。
內容主題——比如旅游,親子教育,情感,職場,時尚等等
2.選好文體+主題,結合起來就是專題寫作
這一步很簡單,公式如下:
想寫的文體?感興趣的主題=你的專題
比如:職場觀點文,旅行酒店測評文
三、專題寫作的方法
1. 給自己找一個足夠小的領域
怎樣找到足夠小的領域?
我使用的方法就是細化。主要是指內容主題的細化。比如你想寫情感故事,情感可以細分為男女,朋友,親子等,男女又可以分為未婚男女,夫妻。
就這樣一直細分,直到你覺得沒辦法再細化,從中選一個你最想寫的就好了。
然后每一次的文章只需要把一個小問題解決掉就好,別從一開始就想著大而全。有余力的時候,再擴展。
剛開始,你可以每個領域蜻蜓點水的寫幾篇,然后好好剖析以下自己,到底擅長什么。如果一直換領域,讀者會被你搞懵的,就像一個雜貨鋪啥都有,卻不如專賣店的專精。
就像時尚類大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她也是在自己的公眾號和個人ip非常穩定之后,才衍生出包包號“你的包真好看”和生活類公眾號“異想生活筆記”。而且衍生號也是只專注一個細分領域。
2. 給自己找一個足夠感興趣的領域
你可以寫工作相關的內容,畢竟每天接觸,壓根不缺話題。
也可以寫日常感興趣的,一談起來就停不下來的方面。
你可以參考一個韓國普通的女生的例子。29歲的上班族ondo,在ins上有60多萬粉絲,她做的事情很簡單,通過ins告訴別人,一個人獨居的生活到底能有多舒坦。
早上提前半小時起床,為自己做一份煎蛋三明治,配上幾顆紅艷艷的草莓。
擠上早高峰的地鐵,打開耳機聽幾首歌曲,認真努力的工作,掙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下班路上的藍天,停下來在街上發會呆,也是一天中的小確幸。
晚飯后仔仔細細打掃家里每一個角落,然后打開香薰,坐在床頭記手帳,寫下明天的計劃。
每一個生活的小日常,經過她擅于發現美的眼睛,都變得動人起來。這就是她帶給讀者獨特的價值。
寫在最后
回顧我的寫作之路,從記錄心情,到分享學習內容,再到深挖,終于走上了刻意練習之路,這條路走的太漫長。
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不是自己瞎摸索,我現在是不是會很不一樣呢?
可惜沒有如果。
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對你有啟發,哪怕只是一點。
? ? ? ? ? ? ? ? ? ? *? *? *
當你寫作速度提上來,也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深挖,如何提升閱讀量可能就成為困擾你的重點問題了。
你可以嘗試一下“投稿”這個操作,具體怎么做,有哪些好處,我寫在了這篇文章里,點擊標題即可查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 ? ? ? ? ? ? ? ? ? ——end——
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點贊^_^,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