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京師北郊暢春園駕崩,享年69歲。
隨即,理籓院尚書、步軍統(tǒng)領(lǐng)佟佳·隆科多宣布康熙帝遺囑: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至此,康熙帝晚年諸皇子爭位導(dǎo)致的“九子奪嫡”結(jié)束,45歲的和碩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登上皇位,改次年年號為雍正,史稱清世宗憲皇帝。
然而,如愿笑到最后的雍正帝,面對的局勢并不輕松:
除了大哥愛新覺羅·胤禔、二哥廢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在康熙帝晚年就被禁錮,此時繼續(xù)禁錮;
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是自己人,接下來可以信任重用;
十五弟愛新覺羅·胤禑到二十四弟愛新覺羅·胤袐等9位皇子,因在康熙年間一直沒有被封爵位,實力太弱;
朝廷內(nèi),以八弟多羅貝勒愛新覺羅·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實力猶存,虎視眈眈;
京師外,十四弟撫遠(yuǎn)大將軍、大將軍王、固山貝子愛新覺羅·胤禵,以天子親征的規(guī)格出征西北,手握重兵,兇吉難測;
此外,三哥和碩誠親王愛新覺羅·胤祉、五弟和碩恒親王愛新覺羅·胤祺、七弟多羅淳郡王愛新覺羅·胤祐、九弟固山貝子愛新覺羅·胤禟、十弟多羅敦郡王愛新覺羅·胤?、十二弟固山貝子愛新覺羅·胤裪等龍兄虎弟,也各有自己的想法,并非雍正帝所能信服。
在這種情況下,初登大寶的雍正帝不敢有半點閃失,只能步步為營,與三哥胤祉、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禵等八位親兄弟周旋,可謂斗智斗勇,險象環(huán)生。
接下來,悅史君將以雍正帝防范、瓦解八位皇兄弟勢力、鞏固帝位的難易程度,給悅友們一一講述和碩恒溫親王胤祺、和碩淳度親王胤祐、和碩誠親王胤祉、多羅履郡王胤裪、多羅敦郡王胤?、固山貝子胤禟、固山貝子胤禵與和碩廉親王胤禩等人,在雍正年間的那些驚心動魄!
01和碩恒溫親王胤祺
明哲保身,方得善終
胤祺是康熙帝的皇五子、雍正帝的五弟,康熙帝認(rèn)為他“心性甚善,為人敦厚”,對他很有好感。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五弟胤祺改名為“允祺”,允祺從此閉門謝客,謹(jǐn)小慎微。
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允祺在和碩恒親王府去世,雍正帝給他上謚號為“溫”,后來還稱允祺“秉性和平”,“頗具樂善之風(fēng)”。
悅史君點評:雍正帝對五弟允祺并沒有下狠手,而是靜觀其變,直到識趣的允祺去世后,才對他做了一個不痛不癢的表態(tài),可謂搏心之戰(zhàn)。
02和碩淳度親王胤祐
急流勇退,安然謝世
胤祐是康熙帝的皇七子、雍正帝的七弟,康熙末年因他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wù)得力,受到康熙帝的多次褒揚。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七弟胤祐改名為“允祐”,并命他繼續(xù)執(zhí)掌原職。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允祐因功被雍正帝晉封為和碩淳親王,后來稱病辭去正藍旗職務(wù)。
雍正八年(1730年),允祐在和碩淳親王府去世,雍正帝給他上謚號為“度”,后來還稱允祐“敬謹(jǐn)小心,安分守己”。
悅史君點評:雍正帝對七弟允祐,先是維持原職,并給他按功勞晉爵,但允祐自己很清楚形勢,退了職務(wù)自己守著王府,也算平安一生。
允祐和允祺兩兄弟,通過自身的隱忍和淡泊,才得以避免被四哥雍正帝清算,有了一個還算圓滿的結(jié)果。接下來的這六位皇親國戚,可就沒有這么簡單了。
03和碩誠親王胤祉
遵化守陵,再遭幽亡
胤祉是康熙帝的皇三子、雍正帝的三哥,在康熙末年大哥胤禔、二哥胤礽先后被幽禁、無緣帝位后,他成了皇子中事實上的老大,開始“以儲君自命”。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三哥胤祉改名為“允祉”,并以他和二哥廢太子胤礽“過從甚密”為由,將允祉發(fā)配到遵化馬蘭峪,守護父皇康熙帝的景陵。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允祉向蘇克濟索要賄賂,事發(fā)后被彈劾,雍正帝指責(zé)允祉無人臣之禮,將他囚禁在自己的府邸里,并將他降為郡王。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雍正帝最倚重和信任的十三弟和碩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病逝,允祉卻遲遲不到弟弟的喪禮現(xiàn)場,而且沒有一點憂傷的表情。
再加上之前允祉多次私下發(fā)牢騷,又被十六弟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允祿等人彈劾,雍正帝大怒,將允祉下宗人府議罪,并奪取他的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允祉在景山禁所去世,雍正帝下令以郡王例將他安葬。
悅史君點評:作為雍正帝即位后唯一自由的皇兄,允祉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而他自己又一再不小心,只能落了個幽禁去世的慘劇了。
04多羅履郡王胤裪
因功晉爵,上下反復(fù)
胤裪是康熙帝的皇十二子、雍正帝的十二弟,康熙末年因他管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wù)得力,受到康熙帝的多次褒揚。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十二弟胤裪改名為“允裪”,并因他“曾經(jīng)理三衙門事務(wù)井井有條”、“辦理梓宮事務(wù)甚為效力”,被雍正帝晉封為多羅履郡王。
雍正二年(1724年),因宗人府彈劾允裪“治事不能敬謹(jǐn),請奪爵”,雍正帝將他擼回固山貝子。
同年六月,允裪又因?qū)ⅰ?b>圣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被雍正帝剝奪固山貝子爵位,“授奉恩鎮(zhèn)國公”。
此后幾年,允裪變得小心謹(jǐn)慎,不敢有任何妄動。雍正八年五月,雍正帝恢復(fù)允裪多羅履郡王爵位,此后允裪變得更加謹(jǐn)慎,終雍正一朝,沒有大的變動。
悅史君點評:雍正帝對十二弟允裪,也先是維持原職,并給他按功勞晉爵,但允裪與七哥允祐不同的是,他沒有急流勇退,而是在雍正帝的一再敲打下,才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真諦,最終用沉靜保住了王爵。
05多羅敦郡王胤?
不遵皇命,私禱被禁
胤?是康熙帝的皇十子、雍正帝的十弟,康熙年間他一直支持八哥胤禩繼任皇太子位,是“九子奪嫡”中的重要角色。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十弟胤?改名為“允?”,允?的境遇開始每況愈下。
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一世在拜謁康熙帝梓宮后不久病故,雍正帝命允?去喀爾喀赍印冊賜奠,允?不僅稱病不愿意走,還很快稱有旨召他回去,在張家口停留下來。
在此期間,允?還私下祭神禱告,疏文里多次出現(xiàn)“雍正新君”字樣,結(jié)果被雍正帝發(fā)現(xiàn),斥為不敬。
雍正二年(1724年),在多方彈劾下,允?被雍正帝抓回京師,圈禁革爵。
此后,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允?還在持續(xù)圈禁中。
悅史君點評:雍正帝對十弟允?算是沉得住氣,但允?本身作的太厲害,為了逃避現(xiàn)實,不僅違抗皇命,還私下弄些祈禱算卦的把戲,只能被一擼到底,自己在高墻內(nèi)畫圈圈了。
06固山貝子胤禟
不甘失敗,身死名敗
胤禟是康熙帝的皇九子、雍正帝的九弟,康熙年間他先是支持八哥胤禩繼任皇太子位,后又公開盛贊十四弟:“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是“九子奪嫡”中的重要角色。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九弟胤禟改名為“允禟”,允禟的境遇開始每況愈下。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以遵循舊制為名,將允禟發(fā)遣西寧軍前。
此時允禟并沒有提高警惕,還是秘密與十弟多羅敦郡王胤?、十四弟固山貝子胤禵等人通信,甚至有“機會已失,追悔無及”等字句。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允禟“縱容下人、騷擾民間”為由,命都統(tǒng)楚宗前往約束,并于當(dāng)年七月,革去他的爵位。
雍正四年(1726年),允禟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
雍正帝還逼迫允禟改名為“塞思黑”,他的兒子愛新覺羅·弘晸等人也被迫分別改名,都是特別難聽的侮辱性的名字。
同年四月,允禟身縛三條鐵鎖,由楚宗等人押解至保定,囚禁于高墻之內(nèi),最終在備受煎熬,徹底絕望中去世,當(dāng)時很多人認(rèn)為他死于非命。
悅史君點評:雍正帝對九弟允禟實現(xiàn)隔離處理,但允禟太不安分,背地里和皇兄弟們通小報告,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煎熬去世。
07固山貝子胤禵
不跪天子,軟禁圈禁
胤禵是康熙帝的皇十四子、雍正帝的十四弟(也是同母弟),康熙年間他先是支持八哥胤禩繼任皇太子位,后又被康熙帝任命為撫遠(yuǎn)大將軍、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征的規(guī)格出征西北,一時間成為呼聲最高的儲君人選。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十四弟胤禵改名為“允禵”,并晉封三等奉國將軍、正藍旗滿洲都統(tǒng)愛新覺羅·延信為固山貝子,命延信快馬加鞭,赴甘州接掌允禵的撫遠(yuǎn)大將軍印信。
被解除兵權(quán)后的允禵,滿腔悲憤回到京師,拜謁康熙帝梓宮,見了雍正帝卻不肯下跪,還怒罵拉他下跪的一等侍衛(wèi)圖伯特·拉錫,讓雍正帝非常難堪。
直到八哥允禩從側(cè)房走出,“向允禵云,汝應(yīng)下跪”,允禵才“寂然無聲而跪”,此事讓雍正帝既驚駭,又忌恨!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帝梓宮運往遵化馬蘭峪景陵安葬后,雍正帝諭令允禵留在景陵讀書,不許返回京師,并派人監(jiān)視他的行動,實際上將他軟禁起來。
同年五月,雍正帝和允禵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帝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名義下,晉封允禵為郡王,但并未賜封號和給予俸銀,注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帝在皇位鞏固后,下令革去允禵的王爵,再次降封為固山貝子。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再次下令革去允禵的固山貝子爵位,并把他押回京師,圈禁于景山壽皇殿內(nèi)。
此后,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允禵還在持續(xù)圈禁中。
悅史君點評:允禵是雍正帝的同母弟,按理來說應(yīng)該更親近,但為了爭奪唯一的皇位,兩個人成了仇人。最終,允禵的爵位雖然因母親孝恭仁皇后上下波動,但一直沒有自由,處于皇兄雍正帝的嚴(yán)密監(jiān)視下。
08和碩廉親王胤禩
先捧后摔,名敗身死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雍正帝的八弟,康熙年間因其才華和活動能力超強,成為“八爺黨”的首領(lǐng),多次被宗室王公和大臣舉薦繼任皇太子位,只是康熙帝一直沒有應(yīng)允。
雍正帝即位后,為避名諱將八弟胤禩改名為“允禩”,為穩(wěn)定人心,命允禩與十三弟允祥等四人總理事務(wù),還加封他為和碩廉親王。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逐步將允禩的親信遣散,把他孤立起來,并多次借小事訓(xùn)斥允禩本人。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不僅諭責(zé)允禩的親信馬爾齊哈、常明等人,還直指他們是和碩廉親王的黨羽,允禩也因管理工部和理藩院事務(wù)比較節(jié)儉,被雍正帝多次諭責(zé)。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坐穩(wěn)皇位后,開始加緊清算允禩,諭責(zé)他懷挾私心、攪擾朝廷施政。
同年十一月,允禩被革去王爵,撤出佐領(lǐng),允禩府周圍派旗兵防守,允禩失去了人身自由。
雍正四年(1726年),允禩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并被囚禁于宗人府高墻之內(nèi)。
雍正帝還逼迫允禩改名為“阿其那”,他的長子愛新覺羅·弘旺被改名為“菩薩保”,都是特別難聽的侮辱性的名字。
同年九月,允禩死于監(jiān)所,當(dāng)時很多人認(rèn)為他死于非命。
悅史君點評:在雍正帝的龍兄虎弟中,八弟允禩是最難對付的一個,他一直有自己的小圈子,只能慢慢熬,最終,允禩被四哥雍正帝熬成了藥渣,下場特別悲涼。
不過,從雍正帝的視角來看,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自己就一直在努力,在與兄弟們明爭暗斗,直到當(dāng)上皇帝,還是不能安身,想一想,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他們兄弟間的奇葩關(guān)系,也實在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成了一部部的小說和清宮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