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在敲出這些字之前,我都還不曾意識到原來我對這本書的喜愛竟是如此之深。
這應該是我真正意義上的一篇讀后感,之前所寫的所有讀后感一類的文字均不是有感而發,只不過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任務而已。似乎一向都不太喜歡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一直以來雖然老師們都說要各抒己見,大膽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沒有對錯之分。但為什么寫議論文的時候會有跑題一說呢?當然,這也并不是在針對什么,畢竟任何事都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不習慣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我自身而言,很大原因是性格上的某種缺陷,一直以來都怕聽到反對的聲音,怕孤身一人站在“主流”的對立面;或許還有一部分就是所謂“恥感文化”的影響吧,原因眾多,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了,回到作品本身上來。
昨晚第二次讀完了《大地之燈》這本書,心中感慨萬千,遂小記一筆。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高中時代,那時候滿腦子都是暖萌的言情小說,對于嚴肅文學的興趣并不濃厚,初讀此書時也并不很用心,但是越看越被驚艷。那時候便覺得作者的文筆和思想真是到達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于我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即便是懷著如此崇拜的心態,那時候的我也還是沒能感受到更多,并且隨著時間的越流逝,對故事情節的記憶也越發模糊,更遑論其他更深層次的含義。直到上學期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腦子里也僅僅只保留著“天葬”“卡桑”“尼泊爾”等的零碎片段,并且僅憑我的單薄之力根本無法順利拼湊出作者所架構的故事梗概,于是決定時隔三年之后再次認真重讀此書。
那時已接近考試周,所以也只是在去圖書館自習的時候將之作為復習周放松的書本來看,斷斷續續,直到暑假過后再開學才把剩下的幾十頁認真讀完。
喜歡里面每一個豐滿的人物。
簡生、卡桑、辛和、淮、葉藍……
他們都是不幸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人大都是身不由己的,命,似乎也不是自己的了。無數的悲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心照不宣地發生著,而簡衛東、仝素清甚至是年少的簡生,這一家人都只不過是那個大背景下小小的犧牲品。所以似乎可以原諒簡衛東的“拋棄妻子”,也不忍心責怪仝素清對于愛的錯誤表達,只是無盡地心疼小小的簡生,當他將刀刺向自己胸口時,作為局外人,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那時候的簡生,該有多么無助,該有多么絕望,才能狠下心對自己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
他是不幸的,生在了那個年代本就是一種不幸,父親曾親手將他棄于路邊,母親時隔多年將他從他最愛的村莊接到了于他而言格格不入的大城市,母親是愛他的,但是卻無意中選擇了一種最錯誤的表達方式,以致母子二人的關系愈發僵化,直到母親自殺去世,直到舅舅告知他真相,他才真正懂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但他又是幸運的,他遇見了淮,這個陪他度過極致黑暗的溫柔女子,將年少遍體鱗傷的他照顧的無微不至,也正是因為淮,他才有了之后的生活。他遇到了辛和,事業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領養了卡桑,三人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家,度過了一段忙碌卻安穩的時光。直到下一次的不幸來襲。
淮生病了,他選擇離開辛和和卡桑,去照顧重病的淮,像她曾經陪伴著他一樣。悉心照料并沒能換回淮的健康與活力,她最后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帶著滿足,帶著眷戀……
當他重回北方,在煙花齊放的夜晚站在電話亭旁聽到聽筒里傳來辛和的那句“我一直在等你回來”的時候,他是幸運的,無比幸運,無比幸福。
那時不明白卡桑最后為什么會選擇留下迦南的孩子,并跟著他去尼泊爾,甚至主動要求與他成婚,因為他并不愛她,并且他在自己的家鄉尼泊爾已經有兩個妻子了。卡桑是不幸的,父母、爺爺、晉美相繼離她而去,被一個以喜歡她的名義追求她的紈绔子弟欺負甚至侵犯…...愛上了并不值得她愛的迦南……但她又是幸運的,她遇上了簡生和辛和,擁有善良仗義的葉藍這樣的真朋友,所以她才得以逃離尼泊爾,重回辛和身邊,將這份幸運延續下去……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豐滿的,生活中幸與不幸交替出現,但因為他們一直都真誠善良。
故事的結尾,所有的淚水、曲折,所有的困頓都不復存在,只剩下因為緣分而聚起來的一家人,繼續著瑣碎的柴米油鹽。
雖然不知道作者究竟經歷過怎樣的生活才能在19歲時便寫出如此深刻的作品,但“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著”,這樣的人,值得擁有一生的幸福。
作者的文筆,大概就是我要繼續堅持讀書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