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喜好來講,我欣賞四海八荒所有的優秀文化,并不分國別。為什么單單提出國學,那是國學被嚴重低估了很多年。隨著這兩年國家實力的增長,才重新喧囂起來。
偏本人是個雜家,古琴,詩詞,喝茶看戲,國學應該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為要尋找國家崛起的原因,自然就要研究國學。
國學素材浩如煙海,我想素材的來源是不發愁的,就看怎么揉捏轉換,變出一桌滿漢全席。
國學關于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筑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并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清民實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并沒有主從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這就是努力研究透徹的方向。文化大餐,就是它了!
出書訓練營第三期第五篇 常瀟